换 头
[南朝·宋]刘义庆
河东贾弼之,小名翳儿,具谙究世谱。义熙[1] 中,为琅邪府参军。夜梦有一人,面皻疱[2] ,甚多须,大鼻瞷目[3] ,请之曰:“爱君之貌,欲易头,可乎?”弼曰:“人各有头面,岂容此理!”明昼又梦,意甚恶之,乃于梦中许易。
明朝起,自不觉,而人悉惊走藏,云:“那汉何处来?”琅邪王大惊,遣传教呼视,弼到琅邪,遥见起还内。弼取镜自看,方知怪异。因还家,家人悉惊入内,妇女走藏,云:“那得异男子!”弼坐自陈说良久,并遣人至府检问,方信。
后能半面啼,半面笑。两足、手、口各捉一笔,俱书,辞意皆美。此为异也,余并如先。俄而安帝崩,恭帝立。
——《幽明录》
【赏析】
孟子说过“心之官则思”,后人长期深信不疑。发现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是脑的功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李时珍),而不是心的作用,在我国已是金、元以后的事了。人们习惯于说“洗心革面”,其实是误会,应该说“洗脑革面”才是。清代蒲松龄写过《陆判》,神奇浪漫。他认为换脑袋、换一副尊容的手术比较容易,手术以后人还是依然故我;如要启智治愚,就非得动换心的大手术不可。他还是孟子的信徒,相信思维器官是心不是脑。选自《幽明录》的这篇《换头》,是南朝宋年代辑集的志怪小说之一,不但先于蒲松龄千余年,而且比“脑为元神之府”的科学论断还早得多。《换头》里那位贾参军在脑袋移植之后,尽管漂亮的外貌有了变化,但却变成一位“两足、手、口各捉一笔,俱书,辞意皆美”的奇才。有所失而有所得,如果不去斤斤于面子,贾参军的换脑子还是得多于失的。《换头》作者用他的奇特构思猜想出脑在思维活动的作用,应是一卓越的贡献;而且语多隐喻,宜当作讽刺小品读。
(郑拾风)
注 释
[1].义熙:东晋安帝年号(405—418)。
[2].皻(zhā)疱:脸部长的疙瘩。
[3].瞷(jiàn):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