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山㺑 祖冲之
释义

山 㺑[1]

[南朝·齐]祖冲之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2] 中作蟹簖[3] 。旦往视之,见一材头[4] 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看之,见材复在簖中。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5] 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未至家三里,闻中倅倅[6] 动,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7] 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是山神,当相佑助,令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8] ,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顿[9] 请乞放,王回头不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㺑,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述异记》


【赏析】

山㺑活动于深山,其形如猴,高三尺,头长大,鼻部深红,两颊有蓝紫色斑块,形状极丑怪;又好群集啖食庄稼果实,以故被视为山林中的怪物,由此产生种种神异的传说。本文写山㺑窃蟹被擒杀事。动物偷食人们劳动的果实,这本是经常发生的,猴窃果,猫吞鱼,人们发现了亦不过逐之去而已,未必非置之死地不可;而对山㺑则不然,因为它的行动实在太可恶了。请看本文的描写:山㺑为了要偷吃人们捕捉的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假象,似乎是上游冲下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蟹全部逃走了。其所以如此,目的在捉弄王某。第一天,王某不以为意;第二天有所觉察;第三天王某动疑了:天下哪有如此巧事,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生腿反复撞入簖中?于是他把这怪异的木头带回家,准备烧掉。这一来山㺑弄巧成拙,不得已显出原形。它先以利诱骗王某:“我是山神,当相佑助,令簖得大蟹。”王某不为所动,指出它屡次侵犯人、捉弄人,罪不可恕。山㺑见利诱不成,便欲加害王某,频频问其姓名,幸亏王某知道山㺑的鬼伎俩,掉头不理,终于将山㺑置于死地。

看了这篇故事,心中感到十分痛快。文中的“山㺑”,与自然界类似狒狒的山魈是完全两回事,它乃是作者按照世间恶人的形象塑造出来的,动物界哪有这般奸诈刁蛮的东西!人自脱离动物界,由猿变成了万灵之长以后,善心固然养成不少,恶意却也有同步滋长。善莫过于人,恶亦莫过于人!此文中的“山㺑”正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掠夺他人的劳动果实,还要欺骗、愚弄别人,外加威胁利诱、设计陷害,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放把火,让这样的怪物消灭掉,不是大快人心之事吗?

(刘明今)

注 释

[1].山㺑(xiāo):传说中的山怪,亦即山魈,猴科动物,为狒狒的一种。

[2].穷渎:一侧通河、一侧阻塞的小沟渠。

[3].簖(duàn):插在河流中拦捕鱼蟹的苇栅或竹栅。

[4].材头:如木材之物。

[5].内:同“纳”。

[6].倅倅(cuì):象声词,形容碰撞之声。

[7].比日:最近几天。

[8].犯暴人:侵犯暴虐于我。

[9].转顿:宛转磕头。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7: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