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吕元膺 丁用晦
释义

吕元膺

丁用晦

吕元膺为东都[1]留守,常与处士对棋。棋次,有文薄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2],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之[3]。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4],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5]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6]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注〕

[1]东都:指洛阳。唐显庆时曾以洛阳为东都。留守:官名。

[2]翼日:明日。翼同“翌”。

[3]束帛:以绳将数匹绢帛捆成一束。是一种较高规格的礼品。赆:出行时的馈赠。

[4]亟(jí):急速,此指即将去世。

[5]俾:使,令。

[6]灭裂:疏忽。

本篇出自《芝田录》。

吕元膺是历史人物,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新、旧《唐书》里都有他的传记。他还没有取得功名的时候,第一次进京参见当过宰相的齐映,给齐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他做官从县尉做到了吏部侍郎、太子宾客,至七十二岁去世,无论在朝中还是地方,都政绩卓荦。当时他面对的矛盾是非常多的,但他不靠阿谀逢迎、笼络迁就,都处理得很好。在朝中刚直敢言,在地方对那些桀骜不驯的方镇“秉正自将”,绝不姑息。《旧唐书》评价他:“学识深远,处事得体。正色立朝,有台辅之望。”《新唐书》的评语大致相同,且说他“居官始终无訾缺”。可见他的官场声誉、民间口碑一直非常好。他的事迹除了正史记载以外,民间流传被记载在笔记野史中的也不少,有的还被收入了宋代的笔记大全《太平广记》。这里的一则是从《太平广记》收录的丁用晦《芝田录》中选出来的。

笔记和正史不同,不记载人物的重大业绩,而多写他们生活中的逸闻轶事,往往从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中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情和品格来。这个小故事写吕元膺怎样对待一个棋品不高、在下棋时弄虚作假的处士(当时在他手下做事的一位幕僚)。那位棋友趁他不备,偷换了一枚棋子而获取了胜利。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小事一桩,可他居然将这位处士辞退了。说明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他认为此人“心迹可畏”,也就是品德不好,不宜再用。但他非常注意处理的方式。他没有小题大做,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有厚礼馈赠。显然他考虑到人都是有尊严的,此人还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应该保全他的颜面,给他足够的尊重,也希望这位棋友通过这件事,一生记取教训。这样一件小事,费却如许深心,由此可以看出他处事是如何既坚持原则,又心存厚道的。

然而在他,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在他心里埋藏了十多年后,临死又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子侄们,让他们引以为戒,注意交友之道。这样地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又这样地与人为善到体贴入微,实在令人感动。也可见正史所说的“处事得体”,并不是指一种为人处世的世故和技巧,而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人格修养。

故事不过百余字,写得也很朴实,但却把吕元膺的形象塑造得清晰鲜明,非常感人。除了道德本身的力量外,写作技巧也是值得注意的。这里且指出两个细部描写的作用。其一,故事的关键情节是那位处士偷偷地“易”了“一子”。这是怎样发生的呢?必须对此作出合情合理的交代。原来棋局旁边“有文簿堆拥”,吕元膺一面下棋一面“秉笔阅览”文件去了。这一笔不仅交代了“易子”发生的条件,而且一个公务如此繁忙还有下棋的雅兴,而娱乐的时候还在勤于公事,既勤奋又娴雅的可敬的官员的形象就鲜明地显现在读者面前了。其二,结尾“惆然长逝”四字有力而含蓄。表达的只是一种情感:惆怅、遗憾。看来,事情讲述了,教训之意也表达了,但吕元膺并没有因此而轻松,他是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对已经有过和还可能发生的道德沉沦的忧患,带着自己在这一事件中的尴尬和无奈,离开这个世界的。

(姚品文)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3: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