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琼琼
佚名
明皇时,乐供奉杨羔,以贵妃同姓,宠幸殊常,或谓之羔舅。天宝十三载[1],节届清明,敕诸宫娥[2]出东门,恣游赏踏青。有狂生崔怀宝,佯以避道不及,隐身树下,睹车中一宫嫔,敛容端坐,流眄于生。
忽见一人,重戴黄缘衫,乃羔舅也,斥生曰:“何人在此?”生惶骇,告以窃窥之罪。羔笑曰:“尔是大憨汉,识此女否?乃教坊第一筝手。尔实有心,当为尔作狂计,今晚可来永康坊东,问杨将军宅。”生拜谢而去。晚诣之,羔曰:“君能作小词,方得相见。”生吟曰:“平生无所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羔喜,俄而遣美人相见,曰:“美人姓薛,名琼琼,本良家女,选入宫为筝长。今与崔郎奉箕帚。”因各赐薰肌酒一杯,曰:“此酒千岁虆[3]所造,饮之白发变黑,致长生之道。”是日,宫中失筝手,敕诸道寻求之,不得。
后旬日,崔因调补荆南司录,即事行李。羔曰:“琼琼好事崔郎,勿更为事本艺,恐惊人闻听也。”遂感咽叙别。自是常以唱和为乐。琼有诗云:
黄鸟翻红树,青牛卧绿苔。
诸宫歌舞地,轻雾锁楼台。
后因中秋赏月,琼琼理筝弹之,声韵不常,吏辈异之,曰:“近来索筝手甚切,官人又自京来。”遂闻监军,即收崔赴阙。事属内侍司,生状云:“杨羔所赐。”羔求救贵妃,妃告云:“是杨二舅与他,乞陛下留恩。”上赦之,下制赐琼琼与崔怀宝为妻。
〔注〕
[1]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
[2]娥

[3]虆(léi):一种蔓生植物。
本篇取自《丽情集》。《郡斋读书志》卷第十三“小说类”载:“《丽情集》二十卷,右皇朝张君房唐英编古今情感事。”原书已佚,《绀珠集》《类说》等书引有佚文,多辑自唐人小说。今人程毅中以为薛琼琼一则可能是宋人作品。
唐宋以来,人们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津津乐道。本篇也是一则以李、杨故事为背景的爱情小说,只不过男女主人公易人,取而代之的是书生崔怀宝与贵妃宠爱的筝手薛琼琼。小说以一见钟情方式展开:宫娥薛琼琼出宫踏青,巧遇崔怀宝,相互产生爱慕之心,在乐供奉杨羔的帮助下,二人私结良缘,逃往他乡。不久,崔、薛身份暴露,官府将二人捕获至京,在杨贵妃的请求下,明皇将薛琼琼正式赐予崔怀宝,故事以皆大欢喜告终。
小说篇幅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极具可读性。虽是文言,却能以生动的动作、神情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变化。崔怀宝初遇宫娥队伍时,“佯以避道不及,隐身树下”,忘情地窥视薛氏,被杨羔发现,“生惶骇”,杨羔怜其诚实,决定助其与薛氏相见。当晚赴约时,杨羔命其赋词以试其才,此时的崔生神态坦然,朗朗道来。笔墨不多,却将一个情窦初开、朴实可爱的少年书生形象勾勒出来,小说称崔怀宝为“狂生”,不过是笑他忘情而已。薛琼琼初见崔生,虽不忘“敛容端坐”,却也忍不住“流眄于生”,眼波流转之际,电光石火交汇,一对少年男女彼此钟情的场面已跃然纸上。
故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知道,唐代极其崇尚道教,各种体裁的文学无不充斥着仙风道骨的意味。小说中乐供奉杨羔显然是一个通晓长生之术的人物,在崔、薛定情之夜,“各赐薰肌酒一杯,曰:‘此酒千岁虆所造,饮之白发变黑,致长生之道’。”唐代更是一个诗歌王国,故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均能出口成章。为了见到薛琼琼,崔生应杨羔要求作小词以抒情怀:“平生无所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薛琼琼虽以筝艺闻名,俨然也如薛涛、鱼玄机辈,“常以唱和为乐”,亦有诗:“黄鸟翻红树,青牛卧绿苔。诸宫歌舞地,轻雾锁楼台。”才子佳人,歌诗往还,这在唐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此外,小说在情节结构上善于设置悬念,平中见奇。故事开篇先叙杨羔“以贵妃同姓,宠幸殊常,或谓之羔舅”,为后文杨妃出面解危设一伏笔。崔薛二人私奔之际,杨羔为其送行,嘱薛琼琼“好事崔郎,勿更为事本艺,恐惊人闻听也”。这一叮嘱又为下文变故陡生做了铺垫。崔怀宝与薛琼琼好事既成,若遵杨羔之言,似当结局,然少年人得意之余,不免忘形,薛琼琼终因偶试筝艺,遂暴露了身份:“吏辈异之,曰:‘近来索筝手甚切,官人又自京来。’”他们因此被捕获,解回京师,且累及杨羔。读至此处,不由人不为这三人的命运担忧,幸得杨妃求情,明皇非但没有降罪,且“赐琼琼与崔怀宝为妻”。情节发展有惊无险,既出乎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三个人物中尤以乐供奉杨羔别具情趣。此人虽为贵妃亲信,却无骄横之气。他不但风趣幽默,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乍见崔怀宝偷窥宫眷,他佯作呵斥,得知其意后,笑曰:“尔是大憨汉……尔实有心,当为尔作狂计……”当崔生应其计而往时,他突然又出难题:“君能作小词,方得相见。”崔生吟罢,“羔喜,俄而遣美人相见”,并为他们定情做见证,百般叮咛,又传二人长生酒,助他们逃走,这份情谊使得崔生与薛氏非常感动。东窗事发,又是杨羔出面“求救贵妃”。正是这个人物的表现,令小说人情味大增。
唐代笔记、野史中颇多唐明皇、杨贵妃的记载,后代各类文学创作更是延续了这一题材,本文不过是此故事体系中一朵小浪花,但却因其情趣盎然而流传后世。金院本有《月夜闻筝》,宋元戏文有《崔怀宝月夜闻筝》,元杂剧有白朴的《薛琼琼月夜银筝怨》、郑光祖的《崔怀宝月夜闻筝》等,虽然上述作品大多不存,但小说《薛琼琼》的影响却可见一斑。
(柳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