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苏子由 张邦基
释义

苏子由

张邦基

苏子由在政府,子瞻为翰苑。有一故人与子由兄弟有旧者,来干子由,求差遣,久而未遂。一日,来见子瞻,且云:“某有望内翰[1],以一言为助。”公徐曰:“旧闻有人贫甚,无以为生,乃谋伐冢,遂破一墓,见一人裸而坐曰:‘尔不闻汉世王阳孙[2]乎?裸葬以矫世[3],无物以济汝也。’复凿一冢,用力弥艰。既入,见一王者曰:‘我汉文帝也,遗制:圹中无纳金玉,器皆陶瓦,何以济汝?’复见有二冢相连,乃穿其在左者,久之方透。见一人曰:‘我伯夷[4]也,瘠羸,面有饥色,饿于首阳之下,无以应汝之求。’其人叹曰:‘用力之勤,无所获,不若更穿西冢,或冀有得也。’瘠羸者谓曰:‘劝汝别谋于他所。汝视我形骸如此,舍弟叔齐岂能为人也?”故人大笑而去。

〔注〕

[1]内翰:唐宋称翰林为内翰。

[2]王阳孙:当作“杨王孙”。

[3]矫世:矫正世俗。《汉书》六七《杨王孙传》:“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主,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杨王孙,富翁,将死时遗命裸葬。

[4]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周武王灭殷后不肯降服,与弟叔齐,逃于首阳山,不吃周粟,甘愿饿死。

本篇选自《墨庄漫录》。

本篇题名为《苏子由》,但没有用重笔叙写苏辙(字子由),主要落笔于苏轼(字子瞻)。行文风趣幽默,构思别致。

苏轼、苏辙兄弟官居京城,两人的一位老友向苏辙求差遣,久未成功,转而托苏轼走后门,苏轼便编造一则故事轻松地打发来者。小说看似轻笔随意,却成功地状写出三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苏辙不愠不怒,让老友痴心许久。苏轼巧妙周旋,使故交捧腹而去。两相比较,更见苏轼的机智风趣。作为故友,也不失为一智者,他拈出重轻,依官的大小找人,先求苏辙,后找苏轼;知辙久而不决,便想到苏轼处碰碰运气,而一上门就感受苏轼温柔的一刀,听上一则开怀的故事就大笑走人。

三人玩智,着重突出苏轼的秉正无私与智慧幽默。苏轼子虚乌有地编造贫者三伐墓冢而墓中人无物可济贫者的故事,并巧妙地与自己的地位、处境联系起来。墓中三人贫而不失人格,暗喻自己的秉正无私。精巧构思,大胆想象,苏轼的一席话使得老友自然折服醒悟。

小说笔墨集中在苏轼讲的笑话,显示其人物的思想性格。苏轼喜爱佛教,在此对故友的一席谈笑,如劝世良言,令对方幡然解悟;通过墓中三人所言,褒美的是儒家倡导的君子固穷与君子安贫乐道的高风亮节;墓中三人本依自然而生死,超越世俗(如裸葬矫世,皇帝简葬等),正是道家一向的本性。一则笑话,体现出苏轼思想上的三教融合,也体现出苏轼的浪漫气质与自由个性。无半句说教,事理却平易自然地流露出来,既含有机智,更蕴含理念。整个故事也因此变得喻理深刻,涵义丰厚。

(戴建国)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 6: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