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化民 括地图
释义

化民

《括地图》

化民食桑,三十七年,以丝自裹,九年生翼,十年而死。其桑长千仞[1],盖蚕类也。去琅琊[2]二万九千里。

〔注〕

[1]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一说八尺)为一仞。

[2]琅琊(yá):郡名,琅又作“瑯”,琊又作“邪”。秦时治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西汉移治东武(今诸城),以后又移治开阳(今临沂北)、即丘(今临沂东南)。

本篇出自《括地图》。《括地图》是约出于西汉的一部志怪小说,作者失考。它受《山海经》影响,专记殊方绝域的远国异民、禽兽怪物,反映出古人的地理观念,充满荒怪古朴之趣。

化民传说是个关于蚕的古老传说。蚕的传说还有两个也很有名,一个记载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欧(呕)丝之野……一女子跪据树欧丝。”把蚕想象成一个靠在桑树上吐丝的女子。另一个是蚕马神话,记载在《搜神记》,说是马皮卷女子化为蚕。这两个传说的相同处都是把蚕与女子联系起来,《荀子·蚕赋》说“身女好而头马首”,也是用女子的白腻肌肤来形容蚕的身体。化民传说不同,它把蚕纳入远国异民传说系统,设想出一个蚕国——化民,就像《山海经》中的羽民国,是以鸟为国一样。这个蚕国远在琅琊二万六千里之外,荒渺遥远。

化民的习性和蚕全同:食桑、吐丝作茧、化蛾生翼,最后死去。但又不是完全等同于自然状态的蚕,它三十七年才吐丝作茧,过九年才化蛾生翼,再过十年才死亡,一生经历五十六年,显然是有意夸张,以见其异。与之相配,它所食的桑也被大大夸张了——“其桑长千仞”。这种夸张手法是为了充分表现化民之异乎常蚕,实际上反映出远古蚕民对于蚕的美妙幻想。中国蚕桑业至少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出现,远古蚕民以蚕为生,依照原始崇拜的一般规律,必有对蚕的崇拜,蚕神必是异常硕大的,化民传说恐怕正包含着这种原始蚕崇拜的影像。

化民传说又记载在《神异经》《博物志》《玄中记》中,见《太平御览》卷八二五、卷八八八引。

(李剑国)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3 15: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