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聂政刺韩王曲 蔡邕
释义

聂政刺韩王曲

蔡邕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1]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2]。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置栉[3],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4]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于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5]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注〕

[1]学涂:学习涂抹、修缮。《史记·刺客列传》谓豫让变易姓名,“入宫涂厕”,寻机刺杀赵襄子。

[2]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用漆涂身,使皮肤生疥癞,以改变外貌;吞食热炭,使嗓音喑哑,以改变声音。参见《史记·刺客列传·豫让传》。

[3]置栉:购买梳子。

[4]内(nà):同“纳”。藏。

[5]行脉:脉搏。

本文选自《琴操》。《琴操》是一本谈音乐的笔记小说。书中收入古琴曲题解五十则,内容多是与琴曲相关的故事传闻,大多为先秦题材,也有少量西汉故事。书的作者有汉代蔡邕(133—192)及晋代孔衍(268—320)两说,通常认为是前者。

《琴操》所叙故事往往与正史有出入,例如说介子推死在五月五日,便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后世学者常以此论证《琴操》作者改篡史实、不够严谨,不知这正是小说创作的特点之一。本篇《聂政刺韩王曲》便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聂政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隙,于是重金收买聂政做刺客。聂政直待老母死后才实践诺言。行刺毕,又怕连累自己的姐姐,于是毁容自尽。姐姐却来主动认尸,为弟弟扬名。传记中洋溢着感人的人伦亲情。本文虽然承袭聂政行刺的主题,却对本事大动“手术”。首先,刺杀的对象,由韩相变成韩王;其次,刺杀的原因由受人之托,变为替父报仇;其三,又增加了学琴七年、漆身为厉、吞炭变音及落齿易容等种种细节;其四,替聂政死后扬名的,由姐姐换为母亲。

细按此文,有不少情节似曾相识。如聂政之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被杀,是从流传民间的《干将莫邪》故事移植来的。漆身为厉、吞炭变音,则借鉴了《刺客列传》中的豫让故事。至于因鼓琴而接近韩王,并藏刀于琴中的情节,则约略与《刺客列传》中击筑刺秦的高渐离相似。作者几乎把《刺客列传》中所有的生动情节都融汇到聂政故事中来。当然,篇中也有作者自创的情节,如写聂政改容后,几乎因牙齿而暴露身份;于是仰天长叹,援石击齿,彻底毁弃旧容。其替父报仇的决绝态度,让人肃然起敬;而于中流露出的夫妻深情,也同样令人感动。至于文中还增加了聂政学琴七年、习操三载的情节,则是为了将他附会为琴曲作者,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篇《聂政刺韩王曲》,大概还反映了民间文学传播嬗递的一些规律。学者往往将民间故事中的最小情节单位称之为“母题”,这些母题如同积木块,可以任意拆分、组合。类似“铸剑被杀”“替父报仇”“漆身吞炭”“献艺行刺”等,都可视为独立的母题,能反复出现在不同的故事里。面对这篇被改造的聂政故事,喜欢考据的人可能不以为然、嗤之以鼻;熟悉民间文学的读者自会会心一笑,明白这是故事母题的重新组合、传统题材的二度创作,十分自然,不足为怪。

(侯会)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 12: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