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寺
侯白
高齐[1]初,沙门实公者,嵩山高栖士也。旦从林虑向白鹿山[2],因迷失道。日将禺中[3],忽闻钟声,寻响而进,岩岫重阻,登陟而趣,乃见一寺,独据深林。三门正南,赫奕辉焕。前至门所看额,云灵芝寺。门外五六犬,其犬如牛,白毛黑喙,或踊或卧,以眼眄实。实怖将返。须臾,胡僧外来,实唤不应,亦不回顾,直入门内,犬亦随入。良久,实见无人,渐入次门。屋宇四周,房门并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实入西南隅床上坐。
久之,忽闻栋间有声,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讫,自相借问:“今日斋时,何处食来?”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4]等。无处不至,动即千万余里。末后一僧从空而下,诸人竞问来何太迟,答曰:“今日相州[5]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各竖义[6]。有一后生聪俊,难问[7]词旨锋起,殊为可观,不觉遂晚而至。”实本事鉴为和上[8],既闻此语,望得参话,希展上流。整衣将起,咨诸僧曰:“鉴是实和上。”诸僧直视。忽隐寺所,独坐磐石柞木之下,向之寺宇一无所见,唯睹岩谷,禽鸟翔集,喧乱切心。
出以问尚统法师,尚曰:“此寺石赵[9]时佛图澄法师所造,年岁久远,贤圣居之,非凡所住。或泛或隐,迁徙无定,今山行者犹闻钟声。”
〔注〕
[1]高齐:即北齐(550—577),因统治者姓高,故称“高齐”。
[2]林虑:即今河南林县。白鹿山:在河南辉县西五十里,接修武县界。
[3]禺中:将近午时。
[4]五天竺:即印度,唐时印度已分裂为五,故称。
[5]相州:今河南安阳一带。
[6]竖义:指提出、论证自己的主张。
[7]难(nàn)问:指禅宗的相互驳诘、论辩。
[8]和上:和尚,此处有师傅意。
[9]石赵:十六国时羯族军阀石勒据河北邢台建立赵国,史称后赵,又称石赵。
此篇出自《旌异记》。《旌异记》计十五卷(一作二十卷),所收小说多为弘扬佛法、宣传因果报应等内容。今存佚文中间有赵宋故事,显系伪托。
实公是北齐时栖居嵩山的高僧,一次他从河南林虑出发,前往白鹿山,途中迷失道路。一阵钟声,把他引到一座独据深林的山中古寺,寺名“灵芝”。不同寻常的是,寺门外有一群体大如牛的恶犬把门,着实把实公吓了一跳。不过眼看一位神秘胡僧径入寺中,实公也大着胆子进了寺门。在“高座俨然”的讲堂中,实公又领教了更奇怪的事。
实公亲眼见到五六十位和尚从天花板的孔隙中降下;从众僧对话中得知,这些僧人才从四面八方趁食而回,有的远自江西、四川、甘肃、河北;甚至是从万里之外的印度斋罢赶来。最后一位则因在相州彼岸寺刚刚参加了鉴禅师主持的布道会,来得迟了。实公正是鉴禅师的弟子,很想借此机会与众神僧参禅悟道、交流一番。不想他才作自我介绍,群僧都直瞪着他,仿佛刚刚发现这位陌生人的存在似的。于是转瞬之间,寺院、和尚都不见了,实公发现自己独自坐在柞树下的磐石上,周围唯见岩谷深秀、众鸟翔集。最终,知识渊博的尚统法师道出灵芝寺的来历。原来实公是在无意中闯入了佛教的超凡圣境。
这显然是一篇弘扬佛法、宣扬佛教神秘的宗教小说,然而作者的宣传手段却十分高明。他并未喋喋不休地宣讲枯燥的教义、演说玄妙的禅理,而是以形象的画面、神异的情节、缥缈的意境,来展示佛法的精严神奇、不可捉摸。试想,在远离人世的寂静山林中,忽有神秘的古寺出现;寺中的和尚,又都来去倏忽、法力无边;最神奇的是,这座寺院“或泛或隐,迁徙无定”,山行者常常只闻钟声、不见寺影。这一切,怎能不令人感到神秘莫测,从而产生对佛教的崇拜和敬畏?这恐怕也正是小说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效果。
然而文学形象有时又像难于驾驭的奔马,往往会摆脱作者的控驭,在读者心目中跑出别样姿态。例如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在寺门前添加了一群恶犬,就为这美好的浮图净土添染了不和谐的色块。此外,寺中由天而降的圣僧,一见面别无所谈,只是争相夸说自己斋食之地的遥远,又给人一种世间托钵僧的庸俗印象。而当一位虔诚的下界和尚要与他们参禅说法、探讨佛法正题时,这群刚才还大谈斋食、兴高采烈的神僧竟大惊失色,顷刻逃遁得无影无踪。这又令人对他们的“圣僧”地位产生疑问。
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不对小说在情节构筑、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上所作出的成绩表示赞叹。侯白是隋朝人,他作《旌异记》时,绝大多数唐传奇作者尚未出世。他独能在“粗陈梗概”的六朝志怪文的包围中,创造出如此生动、形象、意境悠远的叙事小品来,这作品本身,也要算作小说山林中一座飞来禅寺了。
(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