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卖炭翁
释义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鉴赏】《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依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前后两部分。从开头到“市南门外泥中歇”为第一部分,余下的内容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开头四句以简洁的笔墨塑造出艰难困苦的劳动者形象。“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为下文写宫使夺木炭的罪行做了铺垫。“南山中”是他伐薪烧炭的场所,那里山深林密,人迹罕至,具有环境的烘托作用。终南山在长安城南五十里以外,把炭由山中运到城里卖,也不容易,这又为下文“晓驾炭车”伏笔。在交代了人、事、地之后,作者用“满面”、“两鬓”两句准确而精炼地刻画出卖炭翁的外貌,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劳动的艰辛。这样的外貌描写不但与下文宫使外貌的描写形成对比,而且还揭示了木炭来之不易,与下文所叙木炭轻易被夺形成对照。中间四句写卖炭翁的心理活动。前二句一问一答,写出卖炭翁的心愿。他烧炭求售只是为了求得起码的温饱,既区别于为赚钱而贩卖的木炭商,也区别于指望发家致富的自耕农。卖炭翁贫无立锥之地,别无衣食来源,全指望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宫使的掠夺进一步做好了有力的铺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扣人心弦的名句。“身上衣正单”就应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深刻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了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而且还用“可怜”两字倾注了自己的同情,从而迸发出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后四句写卖炭翁赶车卖炭的情景。“夜来”、“晓驾”、“辗冰辙”、“日已高”,既反映了老翁为了赶车卖炭,冒着严寒,一夜未睡的情况;又反映了驾车时间之久,路程之长;“牛困人饥”,写出了人畜俱已疲惫不堪的情景,“泥中歇”更显示出卖炭翁歇不择地的困态。“市南门外”表明尚未到达市场,与下文联系起来,暗示所谓“宫市”的掠夺的魔爪伸到了长安城的各个角落。

第二部分写炭被掠夺和卖炭翁的悲痛。前四句描绘宫中爪牙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两句,一问一答,点明身份,又显示出爪牙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神态。“手把”、“口称”刻画爪牙专横跋扈、蛮不讲理的行为。本来就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公开掠夺,却还要亮出“文书”,口称奉皇帝命令而来,真是可憎而又可恶。写宫使掠夺与上文写老翁的悲惨生活形成对照,更显示出封建剥削的残酷性。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手把文书口称敕”一句已经点破了宫使是仗着皇帝的威势而来的,皇帝放纵鹰犬到处害民,是长安市上“宫市”丑剧的总导演。

后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一车炭,千余斤”,这是老翁一年血汗的结晶,是全家衣食的来源,竟白白的被宫使抢走了。这正如《杜陵叟》中所写的:“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但是慑于皇权的淫威,这位卖炭翁只能一声不响地把苦水往肚里咽。“惜不得”三字写出了老翁的悲痛和失望、无可奈何的心情。“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红纱、绫等物,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据《资治通鉴》记载,这都是用红紫颜料染成的破烂,根本不能用。拿数量极少的破布败绫来换千余斤木炭,这是什么交易? 至此,“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本质就被揭露无余。当卖炭翁空着肚皮赶着空车走在返回终南山的路上会想到些什么?他往后的日子又怎么过?是谁把卖炭翁逼到这种境地?这些诗人没有明写,而让读者在思考中自然得出宫市害民的结论。

作者:杨军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22-423-424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21: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