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释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鉴赏】读惯了老杜的诗作,则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首矫情之作。

这是一首用血泪写就的诗篇,字字催人泪下,读完痛彻肺腑。老杜一生,坎坷多难,居无定所,曾衣不得暖,食不能饱,遍尝人世艰辛。乱世磨砺了他,也造就了他,是为今日之诗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人苦心盖造了一座茅屋,好不容易告别了天为被、地为床的日子,本想安享几日宁静。不料,八月秋至,狂风怒吼,这座茅屋却经受不了风雨的侵袭,在风中已颤巍了“身躯”,诗人近乎绝望地倚杖屋前,无助地低吟。他说那茅草洒落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如果不是高挂在树梢,还有弄下来的可能;如果不是飘转至深塘,也还有收回来的希望。可仰首枝高、俯身潭低,老杜沉默了。

略回转一下年迈的身体,收拾收拾路边散落的也好啊! 可回首处,却见南村群童正抱着“我”的茅草飞奔而去。他们是“欺我老无力”呢,居然忍心当着“我”的面作盗贼。本想大声呵斥,可却“唇焦口燥呼不得”,连最无力的“抵抗”也无法实现! 老人倚杖蹒跚进屋,独自叹息,真想倾诉这番遭遇,可眼观四壁,唯有孤孑的自己。

茅屋已破,若风渐转消,大雨不至也好,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还未等诗人回过神来,狂风骤停,云色如墨,凄冷的感觉早已袭上身来。回身拉扯一下棉被,诗人再次绝望了:“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新棉被是又松又软的,可眼下这布,因时日过久,早已凉硬得如同冰冻的铁块了,还有几处因孩子睡相不好而破成了大大小小的洞。夜间,雨脚如麻,“长夜沾湿”,“我”将何以入睡呢?

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深沉的感慨,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仅描写了他个人的痛苦,而且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诗人愿以一己之身,承担天下所有苦难,并为此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杜甫之伟大,即在此处! “诗圣”之称,亦缘于此!

作者:刘琴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250-251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21: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