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观刈麦
释义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鉴赏】此诗作于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之时,是作者早期一首成功的讽喻诗作。作者怀抱一颗善感之心,在对比的叙写中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凄惨动人的画面。

作者善于叙事,诗作结构自然,层次清晰,转折承接处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诗人首先交代了劳作的背景——五月麦收,田家无闲,农忙伊始。在这样一个忙碌的季节,妇女带着小孩正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田里劳作的青壮年送去饭菜。他们此时正奋力割麦,顾不上脚下暑气的蒸腾,也顾不上背上烈日的烘烤,甚至连自己已精疲力竭都未曾意识到,只是挥洒着汗水机械地劳作着,想趁着这难得的夏日昼长时间多干点活。就是这样几笔,忙碌的季节、忙碌的劳作场面已被展现出来。但作者却在这忙碌的人群之外,特写一个特殊的忙碌之人——“贫妇人”,她正将幼子搁置一旁,在割麦人身边拾取他们遗下的麦穗。旁人的疑问随着她的自我告白而消失殆尽,原来她家的田地已因缴纳租税而卖光了,故而如今无田可种,亦无麦可收,只能拾此聊充饥肠。闻此,作者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悲慨,不禁直抒胸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由农民生活的辛劳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安逸舒适,深感愧疚,发为此作,以期“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作者怀抱一颗善感之心,在细致地观察中对人的洞察尤为出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尽了农民劳作时的心理感受。此时,顾不上自己身体的疲惫,更顾不上外界环境的严酷,只寄希望于趁白昼日长加紧多劳作一会儿。其实,这是一种被异化了的心理感受,正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老翁,他未必不知自己衣正单,天寒将更加难熬,但为了炭能卖个好价钱,不得不期待天气更加寒冷。割麦人也未必没意识到身体的疲惫,但早点收完麦子,家里的生计将更有保障,所以身体的不适与天气的炎热均可忽略。

白居易擅用对比。诗作即写了两组对比:一是割麦人与贫妇人的对比,一是割麦人、贫妇人与自己的对比。在第一重对比中,割麦者的忙碌写出了农民的辛苦,贫妇人的遭遇突显了赋税的繁重。今日的拾麦者也曾是田间辛勤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者或许即将成为地头的拾麦人。严酷的现实即是如此吧! 在第二重对比中,农民的劳作痛苦与自己(某种程度上代表为官者)的衣食无忧形成强烈的对照,讽喻的主旨不言而喻。诗作因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作者:刘琴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26-427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4: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