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蜀相 |
释义 |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经过了四年多漂泊流离生活的老杜,来到了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在他人的资助下,终于有了一个暂时安居栖身之所草堂。这里恬静优雅的环境让诗人飘浮疲惫的心得以沉淀休憩,那曾经千万遍思量的开济老臣怀抱却不时跳将出来,敲击诗人渐趋平静的心。于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里,老杜打点一下行装,带着朝圣般的虔诚,去那锦官城外的诸葛祠堂。但这绝不是一篇记游之作,怀人的心情远甚于游览的兴致,故而诗题题曰“蜀相”而非“诸葛祠”。 一开篇,老杜自己发问了,说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呢?也许老杜正经历了一番辗转的打听,才问达了向往已久的目的地,所以在此以一问句开篇,融进了一路寻觅的“波折”。祠堂所在,定不是普通的去处吧! 带着这份悬想,诗人欣喜地发现:“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外,诗人远远就望见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柏树。在这片翠柏的掩映下,武侯祠也许还有几分“内敛”,未曾以一角面貌示人;或许已大大方方地显示了它的静穆与巍峨。这里,不写其它林立的树木而独取翠柏,不正暗示了祠堂主人武侯的高洁品质么? 瞻仰了巍巍的殿宇、凛凛的塑像,走出来,诗人的心空落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满院碧草,正一个劲地显摆它的色泽,隔着茂密的枝叶,传来了黄鹂声声清脆的鸣叫。但时间已淘尽了无数风流人物,丞相孔明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这偌大的庙宇,除了瞻望游览的人群,便只有碧草黄鹂与这位千古英雄为伴了。一种荒凉寂寞之感不知什么时候已涌上心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从眼前之景宕开视线,诗人低头凝想,转入抒情。武侯此时是寂寞的,但他生时是幸运的。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了刘备的知遇之恩。只是,汉家基业的巩固太耗神耗血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智慧忠诚如武侯,也未能最后完成他的匡助心愿。“三顾频烦天下计”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开济老臣心”句与“出师未捷身先死”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 有了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末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长使英雄泪满襟”,全篇显得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作者:刘琴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272-273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