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春闺思
释义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鉴赏】唐人闺怨诗,表现最多的是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的怨情。正如明人唐汝询所说:“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也。”(《唐诗解》)。张仲素以善写闺怨著称。这首《春闺怨》同样写征妇之思。

诗歌以景起兴,“袅袅城边柳”,描摹出满城春色。由此衬托,引出二句的“青青陌上桑”,由桑叶顺理成章引出了下句的采桑女子。

三句则出现一层突转,“提笼忘采叶”。采桑女默默静立,仿佛一具凝固的雕像。这样一幅静止的场景,可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什么如此大好春光,来到陌上却忘记此行的目的?到第四句方才揭晓:“昨夜梦渔阳。”原来她昨夜梦见在渔阳戍边的丈夫,今天回味梦境,诸事无心。“白日寻思夜梦频”(唐令狐楚《坐中闻思帝乡有感》),夜梦渔阳,正说明她整日记挂,而因昨夜之梦,今天又多了一种思量。思妇的难言之苦,怨怅之情,诗人的同情之意,均未明说,但正如清人李锳所说:“前二句皆说眼前景物,而末句忽掉转说到昨夜之梦,便令当日无限深情不着一字而已跃跃言下。笔法之妙,最耐寻味。”(《诗法易简录》)

其实末句不光可回溯第三句,更可谓逆挽全篇。到这里,首二句仿佛都有了神采,都得到了新的解释——由末句的相思可以知道,首句写柳,不仅是写春天,更渲染着相思气氛。古诗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引起的是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唐代众多的《折杨柳》歌辞,更是集中于就这一意象阐发相思之情,如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这里,诗歌也借杨柳袅袅之态,传达缠绵之思。

二句写陌上桑,也不仅仅为了引出采桑人。《陌上桑》是乐府古题,又名《艳歌罗敷行》,原诗写女子罗敷采桑,为使君相邀,罗敷盛夸其夫以拒之,表现她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坚贞。而后代对该诗的众多拟作中,有一种就专继承采桑与思夫的固定联系,借这一古题来写闺怨。如梁代吴均的《陌上桑》:“袅袅陌上桑,荫陌复垂塘。长条映白日,细叶隐鹂黄。蚕饥妾复思,拭泪且提筐。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王筠《陌上桑》:“人传陌上桑,未晓已含光。重重相荫映,软弱自芬芳。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筐。春蚕朝已伏,安得久彷徨。”其他如王台卿的《陌上桑》四首、唐代刘希夷的《采桑》、明代林光宇《陌上桑》、方孟式《陌上桑》三首和乾隆《陌上桑》,均为这样的思路。吴均、王筠等诗中女子采桑、其筐未满,与张仲素诗可谓大同小异。只是前者平铺直叙,后者文字更为省净,笔法更曲折有致。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中还曾指出这首诗与《诗经·卷耳》首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因思念而无心采摘,但《卷耳》接下来还写女子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思妇情怀写得非常具体。此诗仅说到“梦渔阳”,作者就此带住,采桑少妇昨夜之梦境及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语约而意丰,构思更见新巧。

张仲素诗语言清婉爽洁,悠远飘逸,少有庸作,由这首《春闺怨》也可见出一二。

作者:冯丽霞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01-402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16 17: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