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长安秋夜
释义 长安秋夜      

李德裕

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鉴赏】唐武宗时代,李党得势,李德裕为相六年,处理了很多重要政事。他是唐代比较有为的宰相之一,尤其是在中晚唐宦官和藩镇为祸的时代,要完成这许多事情实属不易。

会昌二年(842)到会昌四年(844),唐王朝进行了一连串的战争,定回鹘,平泽潞。作为宰相的李德裕,日夜操劳,总理戎机。此诗当是这一时期所作。

“内宫传诏问戎机”,显示自己的身份,是掌管军情的宰相。内宫传诏,是皇帝对军情放心不下,故召宰相入宫加以研判。李德裕“载笔金銮”,至夜方归。头两句在不经意之间,有一种宰相气象。所处理之事是紧急的军情,皇帝需要“传”诏“问”戎机,可见在李德裕身上所寄甚重。但李德裕诗中语句平易,有一种从容不迫之感。的确,在军情的重压之下,只有从容镇定的人才能够全面地去了解局势加以研判。李德裕就体现出了这种成竹在胸的气魄。“载笔金銮”看似华贵,但绝非炫耀,因为地位越高意味着责任越重,何况又是在中晚唐那个多事之秋,更何况李德裕本来就是一位“万古之良相”(李商隐语)。

这位贤能的宰相散朝归去,只见长安城的千门万户都已经寂静无声,老百姓们正在享受和平的宁谧,此时李德裕的心中,应是多么欣慰。突然,他感觉到身上有一点湿润,低头看时,原来夜晚的清露,已经打湿了他的朝服。这两句以长安城市民的安睡与自己的不眠相对比,使人隐隐看到这其间的因果联系:正是宰相的不眠才能换来老百姓的安睡。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显现其间。而露湿朝衣的细节描写,更显出这位政治家的节操之清正。晶莹的露水不正是李德裕对自我品节的一种寄托吗?它沾于朝衣之上,更凸显了李德裕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一袭朝衣,意味着对朝廷和国家的责任,所关非轻。自己所能为者,就是以清正之性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此句清新而隐微,亦实亦虚,一种深沉自信的感觉浸透其中。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云:“李赞皇诗亦轶伦,虽不敌香山,亦权(德舆)、武(元衡)二相之亚也。”观李德裕此诗,虽富贵而不骄,情怀博大,气宇轩昂,一位忧天悯人的政治家形象跃然纸上,确是佳构。

作者:黄鸣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97-498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6 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