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阙题 |
释义 |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鉴赏】这首诗的原题可能失落,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 刘眘虚为人淡泊,脱略势利,在壮年辞官归田,寄意山水。这首诗句句写景,诗情画意满卷,好词佳句盈篇,是刘眘虚的代表作。 诗描写的是隐藏在深山中的一座别墅。开篇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说明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头开始的,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可见这里地势高峻。以此起笔,暗示前面爬山的文字,也突出了别墅周边环境的幽美。次句写春光与溪水。“春与青溪长”,点明季节,伴随山路有一条曲折的小溪,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狭长,溪水悠长。沿着青溪一路前行,看不尽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绵绵不绝了。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两句紧接上文,着笔细写青溪、春色,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诗人将落花拟人化,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遥想青溪上游一片花红柳绿的神情。落花纷飞,随流水而至,又随水流而去。诗人完全被这青溪春色吸引,他沿着青溪一直往前走,还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水流也似乎散发着芬芳的花香。仔细琢磨,又可以品味出这两句的“韵外之致”。王士禛在论及山水诗派诸家创作时,常常以“入禅”的独特情境来形容诗的妙谛,他说:“刘眘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认为这两句所包含的微妙真理,与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之寓意深隐、妙不可言完全相等,毫无区别。这其实就是一种超越语言局限的浑化境界。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终于“闲门向山路”,来到别墅前。“闲门”,显然少人来打扰;“向山”,则暗示主人爱好观山。进门一看,“深柳读书堂”,院子里种了许多长条飘拂的柳树,斑驳柳影中便是主人的读书堂。 结末两句,诗人仍然只就别墅的光景来描写。“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里的“每”作“虽然”讲。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静谧舒适的环境为诗人专心致志读书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走笔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思索的空间。 诗人如摄影师一般,将镜头一点点推进,从山路到溪流,从远景到近景,将登山、进门的一路经历,通过几个放大的景物描绘出来。全诗皆为景语,文字精美,虽无一句直接抒情,但情韵盈然,意境幽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描摹风景的同时,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并将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等隐藏其中,给读者带来了直观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殷璠评论刘眘虚的时候说:“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河岳英灵集》)在此诗中,诗人描绘了一个超凡绝尘的所在:它在白云的尽头,有美好的春色伴着的清溪流过,落入溪流之中的花瓣随同流水散发出幽幽的花香,在此处有一间绿树掩映、清辉遍洒的书屋。沿途的景致烘托出了“读书堂”的清幽、高雅,后四句的白描,更写出了主人闲适的情趣,给人以“禅意”的感觉,诗韵萦绕,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易文翔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161-162-163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