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上阳白发人
释义 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馀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鉴赏】白居易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注超过了前代诗人,在他笔下,出现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这位“上阳白发人”是其中尤为生动的一位。

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七首,诗作宗旨为“愍怨旷也”。古时,称成年无夫之女为怨女,成年无妻之男为旷夫。这里描写了女子之“怨”。在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与命运极少能由自己实现和掌握,她们的喜怒哀乐都依附于所归之男性,白居易在《太行路》一诗中即说:“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若对比普通女性,则宫廷女性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更少自由空间,被迫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的宫女尤为让人同情。“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白居易《后宫词》),“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靡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白居易《请拣放后宫内人》)。这首《上阳白发人》则选取了一个终身被幽锢宫廷的宫女作为典型,写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不幸命运。

诗作前有一小序曰:“天宝五载(746)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奉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长恨歌》亦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贵妃专宠实属偶然,后宫佳丽的不幸命运,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必然遭际,杨贵妃也未能脱此不幸,这位上阳白发人则更是凄怨终生了。

诗作伊始,即交代了上阳宫今日的沉寂和白发宫女的身世。昔日上阳宫的喧哗似乎还可以想见,但如今俨然一座活死人墓,凄凉得令人心惊。这里,埋葬了太多昔日入选的曼妙香魂,这位仅存的白发宫人已在此度过了四十四个春秋,眼见春花秋草的凋零,更眼见昔日同时入选的姊妹殒命。在如此幽闭的处所,挥手告别尘世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出路,但这位宫人偏偏孤寂得只剩下自己,“他年葬侬知是谁”?

诗作继而叙写昔年如花少女挥泪告别亲友的场面,在“皆云入内便承恩”的哄骗下,少女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一生遂向空房宿”,对亲友的思念无处诉说,满怀愁绪更无处诉说。

宫女的悲哀还不仅如此,诗作“秋夜长”,“春日迟”两节,则写尽了上阳宫人一生的凄怨生活。秋夜、残灯、暗雨、空房,环境的凄清更衬托出宫人凄凉的心境。寂寞难耐,夜长无寐,巴望天明,而“日迟独坐”却怨“天难暮”。上阳宫人即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绪中数过了四五百回月圆之夜。漫长的枯寂的生活消磨了她所有对生活的热情,百啭的宫莺、双栖的梁燕都再难以挑起她的意绪。

悲苦亦不仅如此,身已年老,却得到“大家”(皇帝)的“尚书”虚名之封,殊不知,她已付出了青春与一生的代价! 皇恩的虚伪可见一斑。不经意地瞥过自己的妆饰:“天宝末年时世妆!”她以自嘲的口吻道出,含笑的泪中包含了无尽的哀。

诗作语言浅显,音韵流转,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炉,极富感染力,是宫廷题材中少有的佳作。

作者:刘琴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32-433-434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2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