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释义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鉴赏】 这是一首登览感怀之作。据《太平寰宇记》所载,望仙台在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三门峡)西南,为汉文帝刘恒所筑,以望祭河上公。“河上公”何许人?据晋朝人葛洪《神仙传》所载:河上公者,不知其姓名。汉文帝时,在黄河岸边结草为庵,研究《道德经》颇有造诣。而为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其思想基础恰好也是老庄哲学,于是,文帝常以治国安民之策向这位道家高人请教。文帝所筑望仙台经历了八个世纪的沧桑,至唐玄宗开元间,又迎来中国历史新的鼎盛期,它是否要向登临者诉说什么?诗以纪事发端,点出望仙台本事。用“曙色开”三字总写高秋气象,既表现出登高台人久抱抑郁,情思忽得一畅,又为以下写景张本,使远山近谷历历如见,把读者引进独特的诗境之中。颔联景语,具体展示望中所见,是全诗的精彩之笔,不仅有由远及近的层次布置,而且“三晋云山”的实写与“二陵风雨”的虚拟交相辉映,暗传出肉眼看不见、画笔描不出的历史风云,颇有“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苍茫气象,故前人称赞说:“形势物候俱确切,不独诗格雄健。”颈联就函谷关和望仙台抒怀。昔日老子因关门令尹的挽留在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已成陈迹,望仙台上亦不见河上公的踪影,登高远望,顿生天高地迥、宇宙无穷之慨。故前人又称赞说:“读此诗,见先生有上下古今、旁若无人之致。”诗的尾联以菊花杯邀刘明府共醉作结,补足题旨。唐人称县令为明府,刘明府当为陕县县令。重九之日,应尽地主之谊。

这首诗在唐代七言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前人曾推举唐人七律诗的压卷之作,有人举出沈佺期的《独不见》标志七言律的形成,但它有可挑剔之处。有人举出崔颢的《黄鹤楼》因李白搁笔而举世熟诵,但它颔联该对仗而不对仗,与七律的正格不合。这样一来,崔曙这首写于盛唐初期的佳作,就以其名语浑成、格法典重成为公认的范本和七律成熟的标志。至于杜甫继有更高造诣,那是后话。这首诗提供的创作经验是多方面的。即以所谓“制题”论,就十分典型:首二句“台”字、“登”字,三、四句“望”字,五、六句“仙”字,七、八句“明府”、“九日”。因九日及菊花,因菊花及陶,非泛及也。(参阅方东树《昭昧詹言》)堪称一气转合,就题有法。

作者:杨军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188-189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20: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