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洛桥晚望
释义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鉴赏】唐代东都洛阳西南洛水之上有洛桥,又名天津桥,许多文人曾经题诗,大都是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吟咏。而被苏东坡称为“郊寒”的孟郊写这座桥,却充满了“寒”意。诗歌写诗人冬初在洛桥上“望”中所见,“望”中所感。

前两句写初冬时节,天津桥下刚开始结冰,洛阳的小路上已没有了行人,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律诗讲究起承转合,绝句也是一样,但全诗却打破了起承转合的常规,第三句仍承前两句,进一步渲染萧瑟气氛。榆柳的树叶就快要落尽,街道上的楼阁也冷冷清清。在前三句冷寂景象的描绘之后,诗人却大笔一转,结句的远景“月明直见嵩山雪”破空而来,诗境雄浑壮阔,与前三句的境界迥然不同,为这个萧寥的季节涂抹上几丝生机。末句虽然袭自谢灵运的名句“明月照积雪”(《岁暮》),但经过孟郊的再创作,更为生动。“直见”二字如“横空盘硬语”(韩愈《荐士》),但是“妥帖”而有力,使画面生机勃然。雄奇之景色、盎然之意趣,尽在这“直见”二字中溢出。正是由于这一句有很强的表现力,后来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很可能就是得名于此。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寄寓的是官卑命蹇的诗人高远而落寞的雪月襟怀。可以说,整首诗的精华就凝聚在这末句上。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有动人的魅力。

全诗紧扣题中的“望”字,以“嵩山雪”承“冰初结”,以“楼阁闲”承“人行绝”,及诗人倚桥远眺,之所以能直望见明月下嵩山峰顶的皑皑白雪,也是因为榆柳萧疏。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从桥下的初结之“冰”,到近处的绝人之“陌”,透过黄叶落尽的榆柳疏枝见出闲静的楼阁以及明月下嵩山的积雪,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嵩山白雪上,有如一幅线条疏落分明的图画,令人从冷峻的笔意中感知冬夜的清冷明净和月下萧疏的意趣。

作者:陈鹏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62-363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4: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