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泰山梁甫行 曹植 |
释义 | 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鉴赏 此诗是曹植早期的诗作,可能写于随曹操北征乌桓途中。它描写社会下层的海边贫民的艰苦生活,是建安时期难得的作品。作者在诗中直述所见,直抒所感,笔致苍劲凝练,晓畅明白。 开首“八方”两句是一联对仗,诗人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带起全诗。他指出所处地区不同,自然气候各不一样,暗中包含了人们生活情况因地而异这一层意思。接着,作者便乘势提出“剧哉边海民”的问题。“剧”字为此篇诗眼。“寄身”五句详述边海民的贫困艰苦生活,为“剧”字张目。“寄身于草野”,“野”为“墅”之讹字,这句说边海民住在极简陋的房子里。“妻子象禽兽”,这句是从作者自己的感受方面来谈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呢?下句“行止依林阻”实际上作了解答。贫家无闲人,边海民的妻子儿女也都在为生活而奔波劳碌,山林险阻之地到处有她们的踪影。“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诗经·小雅·何草不黄》),这是长年奔走在外的征夫的哀怨之辞,可是边海民不仅自己如此,他们的妻子儿女竟也像禽兽一般出没于山林之中,这又是怎样的生活苦辛呀!“柴门”二句,极写其居处的荒凉冷落。野狐野兔常在屋边游玩,边海民一家终年与狐兔为伍,这便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妻子象禽兽”的断语。那么,边海民为何选中这荒僻的恶林险地作栖身之所呢?大概是“无苛政”的缘故吧! 巧妙地将所见与所感交织在一起,使认识感受有所依托,使现象材料有所升华,虚实相生,景情并茂,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实地描述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同情他们的境遇,是本诗应该肯定的思想倾向。但作者把边海民的艰苦生活归因于“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只从地理条件上来认识,这样的见解未免失于浅薄。造成人民疾苦的根本原因,在当时,是频繁的战乱和深重的阶级压迫。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