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四月 诗经
释义

雅·小雅

四月

四月维夏,〔1〕

四月被逐是夏天,

六月徂暑。〔2〕

六月盛暑将过完。

先祖匪人,〔3〕

祖先不是别家人,

胡宁忍予?〔4〕

为啥任我受苦难?


秋日凄凄,〔5〕

秋风萧瑟真凄清,

百卉具腓。〔6〕

百草干枯尽凋零。

乱离瘼矣,〔7〕

祸乱使我心忧苦,

爰其适归?〔8〕

何处可去何处行?


冬日烈烈,〔9〕

三九寒天彻骨凉,

飘风发发。〔10〕

阵阵狂风呼呼响。

民莫不穀,〔11〕

人们生活都很好,

我独何害!〔12〕

我独受害离家乡!


山有嘉卉,

好树好花山上栽,

侯栗侯梅。〔13〕

也有栗子也有梅。

废为残贼,〔14〕

肆无忌惮为残贼,

莫知其尤。

还不承认是犯罪。


相彼泉水,

看那泉水下山坡,

载清载浊。

又清澈啊又混浊。

我日构祸,〔15〕

天天碰上倒霉事,

曷云能穀?〔16〕

日子怎么会好过?


滔滔江汉,

长江汉水浪滔滔,

南国之纪。〔17〕

总揽西方小河道。

尽瘁以仕,〔18〕

鞠躬尽瘁为国家,

宁莫我有。〔19〕

可是没人说声好。


匪鹑匪鸢,〔20〕

为人不如鹰和雕,

翰飞戾天。〔21〕

高飞能够冲云霄。

匪鳣匪鲔,〔22〕

为人不如鲤和鲟,

潜逃于渊。

逃进深水真逍遥。


山有蕨薇,〔23〕

山上一片蕨薇菜,

隰有杞桋。〔24〕

低地杞桋真不少。

君子作歌,〔25〕

作首诗歌唱起来,

维以告哀!〔26〕

心头悲哀表一表!

注释

〔1〕四月:指夏历而言。下文“六月”同。维:为,是。

〔2〕徂(cú):往。徂暑:是“暑徂”的倒文,言盛暑将过去。

〔3〕匪:非。

〔4〕胡:何。宁:乃,竟。忍:忍心。

〔5〕凄凄:寒凉。

〔6〕卉:草的总名。具:通“俱”,全。腓(féi):枯萎。

〔7〕瘼:病,引申为疾苦。

〔8〕爰:何。适:往。

〔9〕烈烈:同“冽冽”,寒冷貌。

〔10〕飘风:旋风。发发:风吹迅疾貌。

〔11〕穀:善。

〔12〕何:通“荷”,蒙受。

〔13〕侯:维,是。

〔14〕废:《毛传》:“废,大也。”一说训“忕(shì)”,习惯。残贼:摧残损害别人的人。

〔15〕构:借作“遘”,遇。

〔16〕曷:何。云:语助词。

〔17〕纪:纲纪。

〔18〕仕:事,指从王事。

〔19〕莫:不。有:通“友”,亲善。莫我友,不友我。

〔20〕鹑(tuán):《说文》作“”,猛禽名,即雕。鸢(yuān):鸷鸟名,俗称鹞鹰。

〔21〕翰:高飞。戾:至。

〔22〕鳣(zhān):鲤鱼。鲔(wěi):鲟鱼。

〔23〕蕨、薇:皆菜名。

〔24〕隰(xí):低湿之地。杞(qǐ):木名,枸杞。桋:木名,赤梀。

〔25〕君子:作者自称。

〔26〕告:诉说。

鉴赏

此诗题旨颇多争议。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明明逐臣南迁之词,而诸家所解,或主遭乱,或主行役,或主构祸,或主思祭,皆未尝即全诗而一诵之也。”今考察全诗,方说可信。

全诗八章,章四句。末二句说“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即逐臣告遭祸南迁之哀也。“告哀”二字点明诗意,实乃全篇眼目。故八章诗以“告哀”贯之。

前三章言“我”初夏被逐,历经秋冬,触景伤情,孤苦无告。其特点是写“我”被逐之后的历经三时,均以时令开头,触景伤时亦自伤。“四月”点出被逐江南的时间,开始踏上流亡的茫茫长路。接下去历述途中感遇。“六月”冒暑而行,苦不堪言,只能抱怨先祖的不能默佑,可见怒愤之深而又无可奈何。“秋日凄凄”,草木凋零,身遭祸乱,何处是归途。可见形势之黑暗,前途之渺茫。“冬日烈烈”,寒风怒号,“我独何害”。可见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心境之凄凉。三章诗,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所选时令景物不多而各具典型,所写心境应时应景而生,贴切而充满无限辛酸。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既渲染了气氛,又表达了流亡者的愁思。正所谓情中景,景中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中四章承上而来,将“我”的形象由表面向深层推进,极言其忧伤哀痛之由。其特点是各章均用比兴开头,然后引出所咏之辞,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山间美好的卉、栗、梅无故遭到摧残,而“残贼”还不自知其罪,喻自己为残贼所挤,无过受害。二是以泉水的有清有浊,比兴权贵们却浊而不清;同时又以泉水的清能变浊,浊能复清,比兴“我”苦难的处境,却没有好转的希望。可见“我日构祸”而不愿同流合污,前途可悲。三是写“我”来到江汉合流之地,即求兴怀:江汉能为“南国之纪”,而王朝反不能为天下之纪纲;江汉之所以能成为主河,是因为有南国小流的汇聚,而“我”为国事而鞠躬尽瘁,却“宁莫我有”。可见“我”的忠而见逐,源于当权者的昏庸。四是以鸟能高飞于天,鱼能深潜于水,反兴自己的无计逃祸,何处容身。至此,作品继前三章忧乱之后,又从被害、构祸、尽瘁、思隐等四方面尽情地抒写了“我”被逐谪迁的复杂而痛苦的心情,完成了“告哀”的主题。因此,这一部分是全诗的主体,而又妙在均以比兴手法出之,这就使形象更为生动感人,而意义更为含蓄深刻。

末章以草木各得其所寄兴,言人反不得其所,只好作诗,聊以志哀而已。这是篇末点明作歌目的即“卒章显志”的写法。这种写法既在篇章结构上起结束全诗的作用,又在主题思想上起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的作用,可谓一石双鸟。通过“告哀”,加深了读者对诗中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理解,看出诗人心绪激切之动机,属“发愤之所为作也”;也增强了这首抒愤诗浓郁的悲凉气氛和感染力,使人读后不禁为之敛容。

综观全诗,诗中的“我”是一个被逐南放,一年之间自夏历秋至冬;途中由西而南,路程又远,感遇良多;曾为国事操劳而后遭迫害,无力抗拒,又无可逃避,辗转南国,走投无路,仅以长歌当哭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在被逐后心路历程的坦露,我们似可看出“我”是一个在周王朝中受到大奴隶主贵族统治集团迫害的正直的官吏,从而认识到由“残贼”所代表的统治者的昏庸与罪恶,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正因为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未指明确切身份的“君子”,其形象的容量更大,内涵更深,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从一个侧面获得了解当时奴隶主统治时期阶级斗争、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信息。一个“尽瘁以仕”的官吏遭遇尚且如此,小民百姓的处境就可想而知。这大概就是此诗的价值所在吧。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