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殇 屈原 |
释义 |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1〕,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2〕,左骖殪兮右刃伤〔3〕。霾两轮兮絷四马〔4〕,援玉枹兮击鸣鼓〔5〕。天时坠兮威灵怒〔6〕,严杀尽兮弃原野〔7〕。 出不入兮往不反〔8〕,平原忽兮路超远〔9〕。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10〕。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1〕! 注释 〔1〕吴戈:指锋利的戈。古代吴越之地善为兵器,故称。下文秦弓意同。被:通“披”。 〔2〕凌:犯。躐(liè):踏。行(háng):军队行阵。 〔3〕殪(yì):倒地而死。右:右 〔4〕霾:通“埋”。絷:绊住。 〔5〕玉枹(fú):玉饰的鼓锤。鸣鼓:声音宏亮之鼓。 〔6〕坠:落,指天时不利。威灵;威猛的神灵。 〔7〕严杀:鏖战痛杀。 〔8〕反:通“返”。 〔9〕忽:荒忽辽远的样子。超远:遥远。 〔10〕惩:戒惧。 〔11〕毅:果决刚毅。鬼雄:鬼中雄杰。 鉴赏 《国殇》在屈原的《九歌》中是最为特殊的一篇作品。 作为祀神曲组歌中的一首,它不是祭祀天地之间的神祇,而是敬奠为国捐躯的忠魂;它既没有礼赞式的肃穆堂皇,也没有抒情式的委婉缠绵、诉说式的曲折详尽,它是以一种慷慨激越的情调,描绘出一幅悲壮雄阔的图景,塑造了一组孔武有力的群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激励。在它浓彩重举的画面上,充溢着崇高之美,悲壮之美。 整篇作品可以区分为前后两大部分。这两部分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塑造战士群像的主题,为这些死于国事的将士们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第一部分,是对战争场面的勾勒,虽然是粗线条的,但却是鲜明而形象的。从将士们的出战迎敌,到战争结束的战场,随着描述的步步展开,表现出将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高昂战斗热情和牺牲精神。一开始就是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吴戈犀甲,这些精良的装备显示出战斗的激烈,车毂交错,短兵相接,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情景如在目前。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下去就是对于战斗场面的具体描绘。当然,诗歌不可能对战斗的所有情节作出精细的刻画和细大不捐的记录,它只是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画面予以表现,仅仅如此,就足以显示将士们誓死一战的决心和勇气。战士们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旌蔽日兮敌若云”,这就埋下了这次战斗将要失利的种子。面对这种现实,我们的将士不仅没有退缩,没有怯敌,而是争先赴难。“矢交坠兮士争先”,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这“士争先”,不仅是写军容,也是写士气,是写战士们慷慨报国的精神。但是,这终究抵挡不住如云强敌,敌人终于冲进了自己的行阵之中。作者笔锋一转,重点写出了失利的战斗。“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凌”“躐”,不仅写出了来敌之势不可挡,也写出了战士们在拚命抵挡之后,终于不得不承认失败的事实。但尽管如此,也丝毫不能动摇战士的决心。战马被砍死砍伤了,战车也深陷在泥土之中,杀敌的勇气却不曾低落。“援玉枹兮击鸣鼓”,使我们仿佛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鼓声和喊杀之声,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奋力拼搏的雄姿。写鼓,正是为了写人,鼓声不绝,战士们也是不屈的。但是,奋力厮杀之后,一切都归于沉寂了,战斗结束了,作者以满怀伤痛的笔调写出了失败后的战场:“严杀尽兮弃原野。”严杀,是痛杀的意思。战士战死了,没有人能够生还,战场上尸横遍野,一片悲惨的景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失败呢?固然,敌人的强大是直接的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天时坠兮威灵怒”也许就是作者的回答。过去,人们一直把这一句讲作天怒神怨,把“坠”又写作“怼”,作“恨”解,似乎只是一般描写战争的残酷。细想起来,这应该是作者的痛苦之思。在楚文化的精神中,重鬼神的观念一直有着很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因此,战争中天时不利、鬼神不佑当然是十分可怕的事。尽管有战士们奋勇杀敌、誓死不屈的战斗,但终于还是失败了。作者写到这些原因,自然也就对这些为国战死的将士表现出更深的敬意与哀悼,也就更加显示出这些战士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 综观这一部分对战争的描述,是在敌我力量的对比中,重点刻画战斗失利的情景,体现战士们的崇高精神,虽无称颂之词,但对将士们的赞颂之意却充满字里行间。 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为国捐躯将士的直接赞颂。“出不入兮往不反”,开始就把战士们抱着必死决心而出征的战斗豪情体现出来,基调是高昂雄壮的,但联系到上文战斗的失败,又是令人悲怆的。而且接着写的是一种渺茫荒忽的境界,平原辽远无际,路途也遥远难知,这似乎预示了归路的艰难,又似乎正在走向鬼魂所在的冥冥世界。这就造成了一种悲壮的气氛。“带长剑兮挟秦弓”以下四句,就对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作了高度赞美,而中心是在“心不惩”上。既勇且武,宁折不弯,是战士们“心不惩”的表现,首身分离又算得了什么!虽然将士们抛尸荒郊、血洒疆场,他们的精神却是永存的,是令人敬佩的。这赞美虽只有几句,但联系上文对于战斗场面的具体描写,这几句中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最后二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既是作者的赞颂,又是祝愿和希望,而且首身既离,身体已死,但魂魄之刚毅一如生前,这又是“心不惩”的更深一层的发展,即使在冥冥之中,也要为鬼中雄杰。将士们的坚毅勇敢怎不令人感佩!一方面是令人心伤的死亡图景,一方面是令人感佩的刚毅精神,作者正是把这二者糅和在一起,使得悲怆之中不失豪气,伤感之情不掩雄心,从而形成一种悲壮的感情。这就在第一部分具体叙写的基础上,升华一步,展示了死于国难的将士们的精神境界,也表现了作者的无限景仰之情,作者的赞颂使得全诗回荡着一股崇高感人的精神力量! 战争是血与火的搏斗,是生与死的较量。在人类社会活动的舞台上,战争是最为残酷而又足以引起人们自豪感觉的事件。那些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的将士们,是令人千古永记的英雄,他们生命的丧失会激励更多的人,激励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的热情和爱国之心。屈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者,他在《国殇》中唱出的对于这些死难将士的颂歌,也就表现了他自己的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凝聚在《国殇》中的这种爱国报国精神,同样也影响到后人,这大概是这首作品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吧!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