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国殇 屈原
释义

国殇〔1〕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2〕,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3〕,左骖殪兮右刃伤〔4〕。霾两轮兮絷四马〔5〕,援玉枹兮击鸣鼓〔6〕。天时怼兮威灵怒〔7〕,严杀尽兮弃原壄。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注释

〔1〕国殇:指为国而战死的将士。

〔2〕犀甲:犀牛皮制的甲。

〔3〕躐(liè):践踏。

〔4〕骖(cān):驾在车辕两旁的马。殪(yì):倒地而死。

〔5〕霾:通“埋”。

〔6〕枹:同“桴”,鼓槌。

〔7〕怼(duì):怨怒。威灵:神灵。

鉴赏

《九歌》中的其他篇章,基本上是祭祀神灵的,而这首《国殇》,则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刻画了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形象,歌颂了他们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诗人是通过一场敌胜我败的残酷战斗,来歌颂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的。最后的结局是我方全军覆灭,战场上尸横遍野。但这些阵亡将士的英魂不死,显示出这个民族威武不屈、反抗强暴的民族精神。诗中的这种描写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楚国自怀王后期,几次与秦国发生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不妨略举一点史料。《史记·楚世家》曾记载:“(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掳我大将军屈匄”“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大破楚,杀楚将唐昧,取我重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由于怀王后期政治的昏昧,军事、外交连连失利,怀王本人也被扣押于秦,最后客死于强秦手中。顷襄王的统治也未能挽救楚国的命运,楚国最终还是亡于秦国的刀剑之下。在与强秦的残暴侵略进行的殊死战斗中,楚国人民付出了无法计算的血的代价,他们那种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是永远不能磨灭的。当时楚地人民流传着这样的口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充分体现了楚国人同仇敌忾的复仇之志。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对楚国遭遇惨败的悲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对那些为祖国的存亡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楚军将士,更是充满了崇敬。他把满腔的悲愤都倾注在诗中,塑造了那些虽死犹生、气贯长虹的“国殇”形象。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从开头到“矢交坠兮士争先”为第一段。诗人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激烈,而又在这种残酷激烈的战争环境中凸现了我方将士的英雄形象。这种英雄形象,在诗的头一句便得到了光彩照人的展示。我方将士披坚执锐,手操吴戈,身被犀甲,在短兵相接的阵前拼死搏斗。两军的战车车毂互相磨戛,两军士兵舍命拼杀,战斗十分激烈。而关于“吴戈”,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据说当时吴国所制之戈最为锐利,诗中以之烘托战士的英武。另一种说法,认为“吴戈”即“吴科”,指盾。然而,从诗的语境角度看,还应该是“戈”。正如马茂元先生所指出的:“战士身上所配备的武装,一般地说来,必然包括有进攻和防御两部分,‘吴戈’和‘犀甲’相对成文。戈,用以进攻。甲,用以防御。吴,表示戈的锋利。犀,表明甲的坚韧。语气上极为合适。假如把‘吴戈’说成盾牌,那就和犀甲在意义上重复了。”(《楚辞选》)马先生的看法是较合情理的。“旌蔽日兮”两句,描写敌军的强大凶悍,气势汹汹,在数量上,我方处于寡不敌众的劣势是很明显的。这里暗示出我军处于战败地位的趋势,同时更反衬出我军将士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敌人射来的箭多如飞蝗,而将士们冒着流矢,毫不退缩,争先杀敌。虽然战局凶险,情势极为不利,但战士们仍然斗志高昂,他们无贪生之企望,抱必死之决心,充满了悲壮的复仇精神。

从“凌余阵兮躐余行”到“严杀尽兮弃原壄”,是本诗的第二段,描写我军战败,主将英勇殉难的悲壮情形。“凌余阵”两句,写敌军得胜,践踏我军队伍,主将战车的骖马非死即伤的场面。下面两句接着写战车两轮深深陷入泥中,驾车的马都像被拴住了一样。在这种败局已定、危急万分的情况下,主将又是怎样的呢?他仍然屹立在车上,高举着玉槌猛击战鼓,激励着所剩无几的士兵与强敌做最后的拼杀。“天时”两句,则渲染出我军将士全军覆灭后悲壮肃杀的战场气氛。这些英勇的将士全都弃尸荒野,战场上一片惨象,目睹这种情形,天公神灵怨怒不已。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到诗的结尾,是诗的第三段。诗人通过对“国殇”英魂的礼赞,进一步歌颂了这些死难将士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出不入兮”二句,是说这些将士抛尸荒野,魂灵飘荡远地,难以返回故土。“带长剑兮”二句,想象这些英勇非凡的将士牺牲以后,仍然气度非凡的雄姿,进一步歌颂了他们为国捐躯、至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秦弓”,是秦地所制之弓,这种弓极硬,而射程又最远。将士们虽然战死在疆场,却仍全副武装,佩剑挟弓,雄姿不改。“首身离兮”这一句,进一步揭示了这些将士高尚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身首异处,但他们是为祖国而战死,至死不悔。“诚既勇兮”二句,既歌颂了他们的勇武,又歌颂了他们浩气长存的气节。头可以断,血可以流,而志不可夺。这里不仅是对牺牲将士的歌颂,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身既死兮”两句,是说肉体固然可以消亡,而精神却是不死的,即使化成了魂灵,也要成为鬼中之雄的。

《九歌》的其他篇什,大多是祭祀神灵之歌,诗中充满了许多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带有一种迷离惝恍的奇幻之美。而《国殇》则是祭奠、歌颂那些英勇献身的楚国将士,它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都与其他篇什有稍异之处。这首诗用“直赋其事”的手法来描写“国殇”形象,白描的特点颇为突出。较之其他篇什,这首诗语言较为质朴,没有那么绚丽的色泽。艺术风格慷慨悲壮、动人心魄,读之使人激动不已。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0: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