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燕歌行 |
释义 |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鉴赏】开元年间,契丹屡屡入侵犯边,东北边境烽烟四起,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坐镇东北的是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战功卓著。但开元二十四年(736),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而败北。开元二十六年(738),张守珪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借张之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奔击叛奚余部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但是“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根据诗前小序可知,诗人当是据此以作此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讽刺和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不体恤士兵,颂扬为国御敌的将士不顾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写出师。首句指明战争发生地方——东北,次句点明战争的性质——反击侵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似在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暗含讥讽。据《史记》载,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樊哙迎合吕后,夸言:“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意恃勇轻敌,也为后面的败北埋下伏笔。接着描写出征的军队,浩浩荡荡,气势雄壮,敲锣打鼓,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战士们慷慨激昂,随着这震天金鼓昂首阔步。这看似雄壮的队伍,大摇大摆地行军,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飞”字突出了军情之紧急,“猎火照狼山”亦显敌军之强大。这八句诗,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层层递进,气氛亦越发凝重紧张。 第二部分写敌我接战与战斗失利。唐军转战到狼山一带,此处“山川萧条”,开阔而无险可凭,气氛一片肃杀。敌人的骑兵迅疾彪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双方接战,汉军奋力迎敌,刹那间,硝烟弥漫,战场上血流成河。然而,在这紧急关头,将军们却远离阵地,“美人帐下犹歌舞”,无视兵士的拼死血战,耽于酒色,肆意逸乐。将军和士兵的严重分裂,矛盾重重,必然导致战斗失利。果然,战场上我军士兵伤亡极大,战士们一个又一个地倒在血泊中。尽管广大士卒拼尽了力气,那些深受朝廷恩遇的将军却骄逸轻敌,关山重围一时难解。时值深秋,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北方边地这一凄凉惨淡的典型意象,烘托出残兵败卒的凄凉处境。 第三部分写士兵饱受战争之苦。连年不熄的战火,使戍卒长期不能返回家园,家中妻子一定泪如雨注,时时感伤。但是“边庭飘飘那可度?”城南少妇肝肠寸断;“绝域苍茫更何有!”蓟北征人徒然回首。士兵们身处绝境,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满溢悲壮之气,感天动地。士兵们战斗至最后,与敌人短兵相接。他们视死如归,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岂顾勋”,一方面激昂礼赞士们慷慨为国死节捐躯,一方面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贪功冒进的将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飞将军李广,国之长城,处处爱护士卒,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驱使士兵如同豚犬形成强烈的对比,意蕴深广。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而余韵悠长。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北上幽燕,加之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此诗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全诗气势畅达,雄健激越,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格律抑扬有节,对偶严整,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名篇。 作者:褚菊萍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112-113-114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