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西塞山怀古
释义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鉴赏】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这篇咏史怀古的名篇。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因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地势险要,扼长江天堑,故为著名军事要塞,三国时东吴曾在此设防。此诗题为“西塞山怀古”,实则是写金陵六朝兴亡之事。

首联以简洁洗练之语,概括了历史上著名的西晋灭东吴之事。西晋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西晋灭东吴,本是历史上千头万绪的大事,但诗人却能紧抓要点,选取“王濬楼船”与“金陵王气”这两大代表交战双方的意象,突出表现了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以及东吴军事防御的不堪一击。益州距金陵何止千里,但诗人却以一“下”字突显出王濬楼船之雄壮伟岸与摧枯拉朽;一“收”字,更是彰显出东吴败亡之迅捷与惨淡。人们不禁要问,曾经强盛一时的东吴政权,为何面对西晋的进攻,亡国如此之快?

颔联承首联而下,交代战事的经过及结果。东吴国君孙皓,以为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便可以阻挡西晋船队的顺流而下。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并以火炬烧毁铁链,最终大败东吴,孙皓被迫投降,东吴灭亡。“千寻铁锁沉江底”,是王濬大破东吴军队的概括,铁锁沉江,意味着东吴防御工事的名存实亡。“一片降幡出石头”,既是实写东吴的亡国,同时与前句相对比,“千寻铁锁”对应“一片降幡”,“沉”对应“出”,虚虚实实之间,交战双方的攻守、强弱、胜败已经注定。如此描写,不仅让整幅画面显得声势浩大,气象生动,而且以强烈的反差对比,凸显出东吴灭国的悲剧色彩。

颈联则从怀古转入现实,抒发诗人对天下兴亡的无限感慨。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倚靠着寒流。作者将历史兴废更替之悠悠往事,尽收于“人世几回伤往事”之中,其笔力的精炼雄奇,令人称道。“山形依旧枕寒流”,表明诗人的视野从金陵拉到西塞山前。“山形依旧”指的是西塞山依然苍翠峻拔,“寒流”指的是秋天的长江寒冷刺骨,滔滔不绝。这些自然景物依然长存,但历史的兴亡变迁,早已经是物是人非了。这两句,或许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最好诠释。

尾联则借古抒情,借古鉴今,以六朝兴废之事来告诫当今统治者一定要汲取六朝的教训,不要重蹈历史的悲剧。如今四海归于一家,天下一统,但又有谁会知悉当年那些赫赫有名的军事堡垒,如今早已荒废于萧瑟凄凉的秋风芦荻之中。诗人用“四海为家”与“故垒萧萧”形成强烈对比,其意在告诫统治者,别看今天天下太平,四海一统,但谁又能预测哪一天,它不会像繁华兴盛的“故垒”,如今剩下一片残破衰败,芦荻飘摇?全诗之沉郁感伤与深刻反思,由此臻于极致。

此诗后世评价甚高,何焯赞誉其“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瀛奎律髓汇评》引),黄叔灿《唐诗笺注》则称“诗极雄深宕往,所以为金陵怀古之冠”。此诗语言之洗练精当,意境之含蓄隽永,气度之慷慨壮丽,思想之幽深绵远,确实能当此美誉。

作者:乐云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288-289-290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6: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