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赠别二首
释义 赠别二首      

杜牧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鉴赏】《赠别》为诗人即将离开扬州时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所写的组诗。诗一共有两首,此为其一,意在赞美歌妓的美丽,从而引起惜别之情。

首句用“娉娉袅袅”来形容这位女子的身姿轻盈婀娜之态。“十三余”则指女子的芳龄。既赞歌妓之美,却不从相貌容颜入手,而抓住她的身材与年龄着眼。身姿是风流袅娜的,年龄是含胎待放的,由此,美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二句“豆蔻梢头二月初”,以花喻美人,本来易落入俗套,但诗人此处却新意迭出,以二月之初的豆蔻花来比喻青春待放的少女,非常贴切形象。豆蔻,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多产于南方。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言尚小,如妊身也,故常用来比作处女。诗人相好的这位歌妓,其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不正神似那二月初含苞待放、摇曳枝头的豆蔻花吗?

三、四句则以烘托对比的手法来进一步赞美歌妓的美丽绝伦。作为唐代“天下乐园”的扬州,该是如何繁花似锦、车水马龙啊! 俗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以想见,春风十里的扬州大街上,高楼鳞次栉比,商贾如云,游人如织。在那一幢幢歌台舞榭里,那一卷卷锦绣珠帘之下,又该隐藏着多少位倾国倾城的佳人?正当我们为扬州的繁华赞不绝口时,“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句一下将我们从遥远的遐想中拉回到现实。当春风和畅之时,珠帘卷处,遍视帘内佳人,尽行数里之遥,总不如所别者之娉婷窈窕也。正所谓众星拱月,原来,作者是以扬州佳人之群星闪耀,来烘托自己相好的这位歌妓啊!

《唐诗镜》卷五十云:“杜牧七言绝句,婉转多,情韵亦不乏,自刘梦得以后一人。”由此诗观之,真可谓风华流美,情韵婉转,是为确论。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鉴赏】如果说前一首诗是以饱含深情的笔调赞美爱人娇憨可爱的话,那么这首诗则将浓浓的离情别意呈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离别,齐梁诗人江淹曾经咏叹出千古名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不过,对于不同的时空变幻,不同的人物境遇来说,其黯然之处却不尽相同。此诗写诗人因仕途失意而被迫与爱人分别,其内心的不舍与缠绵自是常人难以体味的。

一、二句以“多情”与“无情”这一矛盾心境对比,足见诗人匠心独具。一对恩爱的男女不得不分离,其离情别绪弥漫,令人窒息。不过,所谓物极必反,太多情的结果反倒是变得无情了。因为情思宛转、缠绵悱恻,几令思维停顿,木讷以对,可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临别之时,似有千言万语想向对方诉说,但不知从何说起。为了宽慰对方,故强作欢笑,举樽道别,却不知樽有千斤重,几欲举之不起,那挤出来的强颜欢笑,只怕比哭还难受啊。应该说,这两句诗将诗人内心依依不舍的矛盾心态展露无遗。

三、四句则从诗人的心境宕开一笔,特意描绘离别时的情境。午夜时分,四周一片阒寂,诗人与佳人默默饮酒道别,无言以对,惟有身旁那燃烧的蜡烛在默默地流泪。此刻,在诗人眼里,或许那烛芯正在为我们的离别万分惋惜、黯然神伤哩! “垂泪到天明”,则更加深了读者对于宴饮时间之长,情人情思之长的印象。此时的烛芯,已完全拟人化了,成为诗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最好见证。

晚唐诗人中,擅长表达细腻绵长感情的诗人,除李商隐外,便要数杜牧了。《唐诗品》谓杜牧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这首七绝,尽管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将情人离别时缠绵悱恻、悲切流转的复杂情绪描摹得淋漓尽致,确为神品。

作者:乐云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92-393-394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6: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