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鸟语 蒲松龄
释义

鸟 语

[清]蒲松龄

中州[1] 境有道士,募食乡村。食已,闻鹂鸣,因告主人使慎火。问故,答曰:“鸟云:‘大火难救,可怕!’”众笑之,竟不备。明日,果火,延烧数家,始惊其神。好事者追及之,称为仙。道士曰:“我不过知鸟语耳,何仙乎!”适有皂花雀鸣树上,众问何语。曰:“雀言:‘初六养之,初六养之;十四、十六殇之。’想其家双生矣。今日为初十,不出五六日,当俱死也。”询之,果生二子;无何,并死,其日悉符。邑令闻其奇,招之,延为客。时群鸭过,因问之。对曰:“明公内室,必相争也。鸭曰:‘罢罢!偏向他!’”令大服,盖妻妾反唇,令适被喧聒而出也。因留居署中,伏礼之。时辨鸟言,多奇中。而道士朴野,多肆言,辄无顾忌。令最贪,一切供用诸物,皆折为钱以入之。一日,方坐,群鸭复来,令又诘之。答曰:“今日所言,不与前同,乃为明公会计耳。”问:“何计?”曰:“彼云:‘蜡烛一百八,银朱一千八。’”令惭,疑其相讥。道士求去,不许。逾数日,宴客,忽闻杜宇。客问之,答云:“鸟曰:‘丢官而去。’”众愕然失色。令大怒,立逐而出。未几,令果以墨败[2] 。呜呼!此仙人儆戒之,惜乎危厉熏心者,不之悟也!

齐俗呼蝉曰“稍迁”,其绿色者曰“都了”。邑有父子,俱青、社生[3] ,将赴岁试,忽有蝉落襟上。父喜曰:“稍迁,吉兆也。”一僮视之,曰:“何物稍迁,都了而已。”父子不悦。已而果皆被黜。

——《聊斋志异》


【赏析】

本篇分两个独立的部分。第一部分为鸟语,第二部分为蝉兆。

《聊斋志异》内容涉及天上、地下、人间鬼界、海上龙宫、山川河湖,乃至过去的历史、现实的幻景、大千世界的神奇怪异,无不包容其间。在这篇《鸟语》中,作者将文章做在道士身上,让道士去接触现实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从普通老百姓和邑令对鸟语的预警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小说中,写老百姓对道士前倨后恭。开始,道士听到黄鹂的鸣叫,便让主人家防火,主人家不听,结果大火燃起后,延烧了好几家,这时,大家想起道士的话,便立刻奉他为仙。此后,道士又根据皂花雀的警语,对双生子的生死作了预言,更获得人们的信任。写邑令,则表现他对道士前恭后倨的态度。邑令听说道士的预言本领很神奇,立即延为贵宾,供养在府。很明显,邑令请道士进府,是想对自己的吉凶休咎能来一个未卜先知,以便及时采取对策,保证官运财路亨通。谁知道士一进府,头一件事就让邑令出了洋相,原来群鸭路过,描绘了邑令内室妻妾争风反唇的情景,说明道士的话很灵验。过了些天,群鸭又过来,道士告诉邑令,这次鸭子讲的是你将公家供用的蜡烛、银朱折为银钱纳入腰包之事。说得邑令好不尴尬,于是便开始反过来怀疑道士是故意借鸭语来讥讽自己,因而产生了忌恨。不久,道士又告诉邑令杜宇鸟预言,邑令将要丢官而去,这时邑令便再也忍不住了,立即将道士逐出衙门。由于邑令敬奉道士的动机不纯,因而他就不可能听得进逆耳之言,结果终于以贪赃而丢官。小说就是这样通过百姓对道士的前倨后恭和邑令对道士的前恭后倨两种绝然鲜明不同的态度,来得出“惜乎危厉熏心者,不之悟也!”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写鸟禽对普通老百姓所发出的警语和对邑令所发的警语完全不同,对普通老百姓是天灾、人患,而对邑令,则不是妻妾争风,便是贪赃、丢官之类,从这里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爱憎。此外,这篇志怪小说虽然是写事,但也注意了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对邑令贪鄙,虽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他如何贪赃,如何纳妾占有妇女,但通过道士两次传达的鸭语和一次传达的杜宇鸣语,就把邑令这个贪赃枉法、渔猎女色、骄横跋扈的形象活画了出来。

第二部分“蝉兆”,似乎是为了进一步印证那句“惜乎危厉熏心者,不之悟也!”的感叹。儒生父子将赴岁试,因蝉落襟而碰到的预兆,他们一心想做官,硬说这蝉是“稍迁”,连蝉是绿色的这一事实也不顾。当僮仆直言相告,绿色的蝉是“都了”时,父子俩还很反感。结果呢,仍然双双落榜。这说明,凡存利欲之心者,是难以面对现实的。

(陈云发 周美旭)

注 释

[1].中州:泛指今河南省地区。

[2].墨败:因贪污而被查处罢官。

[3].青、社生:秀才、贡生。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5: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