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 残
[唐]袁 郊
懒残者,天宝[1] 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余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已二十年矣。时邺侯李泌[2] 寺中读书,察懒残所为,曰:“非凡物也。”听其中宵梵唱,响彻山林,李公情颇知音,能辨休戚[3] ,谓:“懒残经音凄婉,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时将去矣!”候中夜,李公潜往谒焉,望席门通名而拜。懒残大诟,仰空而唾曰:“是将贼[4] 我。”李公愈加敬谨,唯拜而已。懒残正拨牛粪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尽食而谢。谓李公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公又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甚严。忽中夜风雷,而一峰颓下,其缘山磴[5] 道,为大石所拦。乃以十牛縻绊以挽之,又以数百人鼓噪以推之,力竭而愈固,更无他途,可以修事。懒残曰:“不假人力,我试去之。”众皆大笑,以为狂人。懒残曰:“何必见嗤,试可乃已。”寺僧笑而许之。遂履石而动,忽转盘而下,声若雷震。山路既开,众僧皆罗拜。一郡皆呼至圣。刺史奉之如神。懒残悄然,乃怀去意。寺外虎豹,忽尔成群,日有杀伤,无由禁止。懒残曰:“授我棰[6] ,为尔尽驱除。”众皆曰:“大石犹可推,虎豹当易制。”遂与之荆梃[7] 。皆蹑而观之。才出门,见一虎衔之而去。懒残既去之后,虎豹亦绝迹。后李公果十年为相也。
——《甘泽谣》
【赏析】
懒残其人,可谓怪矣:他“性懒而食残”,专吃别人吃剩下的东西;他力大无穷,“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而且能把数百人十条牛推拉不动的巨石一脚踩下山去,使道路畅通无阻;他知未来吉凶,掌人间祸福,一句话便赏赐了那位李公当十年宰相的官运;他悄然独处,而又善于以声音传达感情,“中宵梵唱,响彻山林”;最怪的是,到故事结尾,他竟被一只老虎像亲生子一般“衔之而去”。他当然是个了不起的异人。这篇短文,对他作了形象的描述。
故事读来十分诱人。它有味、有趣,记述活泼,描写生动,主次分明。短短五百来字,不仅塑造了主人公懒残的形象,而且写了一位邺侯李公,一位刺史,和一群前倨后恭的僧人,都能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殊是难得。尤其那位邺侯李公,作者为了拿他的卑俗与懒残的高洁做一个对比,颇费了一些笔墨。请看:当李公在寺中读书,发觉懒残非一般凡人时,便中夜潜往拜谒,顾不得自己的身份,在门外长跪不起;人家咬过一口的芋艿头丢去给他,他也“捧承,尽食而谢”。最后,那位异人便赏他做了十年的宰相。这种为求升官发财,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人,古往今来,是不在少数的。这位无名作者借这个故事把这类人尽情地嘲弄了一番,也算是他对人生世态所做的一种针砭。
我觉得,除针砭世态之外,这篇故事还有它更深一些的含义。
这里隐隐流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和世界自然的许多观念。他笔下的这位怪人,随处而居,随意而食,力大如神,而又淡泊人生,隐居山林,毫无所求。作者显然是在把那位李公描写得那么不堪的同时,欣赏着和赞颂着他这样的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自己的一种不齿于官场仕途的清高。这一点,确也是中国历来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们的共同心态。我们再来看看这位作者的世界观:依我看,他是一个大自然的崇拜者。他对他所喜爱的主人公,不仅写其退隐山林,超凡脱俗,而且写到最后,竟令他随一群虎豹而去。简直就是回归了大自然。作者告诉我们:异人懒残之所以神异,因为他是大自然之子。这里有了一些老庄哲学的味道。而这正是中国读书人在他们人生道路不那么顺利时,往往倾向于选择的一种观念。
(智 量)
注 释
[1].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
[2].李泌:唐大臣,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位至宰相,封邺侯。好神仙道术。
[3].休戚:欢乐与忧愁。
[4].贼:此处为“毁坏”之意。
[5].磴(dèng):石头台阶。
[6].棰:鞭子。
[7].荆梃:荆条、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