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江中 蒲松龄
释义

江 中

[清]蒲松龄

王圣俞南游,泊舟江心。既寝,视月明如练,未能寐,使童仆为之按摩。忽闻舟顶如小儿行,踏芦席作响,远自舟尾来,渐近舱户。虑为盗,急起问童。童亦闻之。问答间,见一人伏舟顶上,垂首窥舱内。大愕,按剑呼诸仆,一舟俱醒。告以所见。或疑错误,俄响声又作。群起四顾,渺然无人,惟疏星皎月,漫漫江波而已。

众坐舟中,旋见青火如灯状,突出水面,随水浮游;渐近舡,则火顿灭。即有黑人骤起,屹立水上,以手攀舟而行。众噪曰:“必此物也!”欲射之。方开弓,则遽伏水中,不可见矣。问舟人。舟人曰:“此古战场,鬼时出没,其无足怪。”

——《聊斋志异》


【赏析】

世本无鬼,但此篇处处见鬼。

古人笔触所及的鬼是很多的。鲍照《芜城赋》就说有:“木魅山神,丘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可见,传统文化里鬼的描绘是颇见红的。

如果说,人死后必变为鬼,则古今以来,以天地之广也难以容纳如此众多的鬼群。幸喜我们的老祖宗不知怎么地发现了所谓人鬼轮回说。说是人即由鬼投胎,鬼要转世再生做人,一个鬼投生一个人,鬼人人鬼,世世无穷尽也。当然,这种封闭文化环境所炮制的莫须有人鬼不灭定律,仍是含蕴阶层身份色彩倾斜的,那就是投生者为人为畜,为富贵种子为贫贱种子,还得查阅阎王殿的人事档案材料,方能最后定夺。

明清笔记中,常有秦桧、贾似道和严嵩辈为传统道德钉在耻辱柱上的样板奸佞,投生为猪狗的文字记载;当然,也有钦定的忠臣良将,被世世代代再生为英雄豪杰的。民间传说,张飞死后投过两次胎,在唐为张巡,在宋是岳飞,所以张飞祠庙楹联有“精英传万世,唐曾显姓宋留名”之说。这种各行其道的文化归依和认同,正是人们沉积多年的因果报应意向所在。在后人看来,很多的鬼魂转世投生,但也有很多的鬼魂却因无钱超生,无钱帛买通阴间各道口上的大小鬼官鬼吏。须知进鬼门关、过奈何桥、上望乡台、喝孟婆汤,道道口子,都是要收名目不等的大费、小费、附加费的,否则偌大一个酆都城,上至十殿阎王,下达牛头马面,何以为生?可是大批枉死鬼,生无立锥之地,死缺葬身之处,其中也包括本篇提及的江中古战场冤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那民不聊生的年代,犹是人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何况是鬼嘛!它也只能是到处流浪,无枝可依罢了,哪有春秋祭烧纸钱锡箔浇奠?这真是做鬼也苦。

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长平坑降俘四十万;项羽新安杀降二十万;哥舒翰以兵六万攻小小石堡,死伤殆尽;曾国荃血洗南京,屠十余万众,秦淮为之塞流。有谁能再想到这一大群一大群的枉死鬼呢?这正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农耕社会,讲究马上夺天下,也习惯于马上治天下,所以鬼是很多的。所谓鬼的冤屈,其实就是人的怨恨。文以载道,它大概就是后人常采以多种文字样式指摘、批判那些屠戮成性的刽子手的一个原因吧。

可见,时光的磨洗,也多使来者淡化了过去的痛史。正如王圣俞初临江面感到大愕者,而在那个常往来的船老大的眼里,就不以为然了。“鬼时出没,其无足怪”,说得多么轻松、淡漠,似乎随口而出,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似的。它正真实地道出了我们传统国民意识的劣根:麻木不仁。何以后来者的健忘乃如此耳。其实,满足于现状,怡然其乐的耕织生活,得过且过的好了心理,随着历史文化意识的淡化,他再也不须更新和再造思维,付诸行为了。

(盛巽昌)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