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头显贵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蜀遂宁府士人岳某、阆州士人李某,祈梦于七曲山梓潼帝君之祠。二人者素不相识,然所祷皆功名之事。岳梦至一宫殿,见一王者,冠冕坐于殿上,侍卫七八人,旁有执簿者。岳直前问曰:“某前程如何?”未几,又见李进前,亦以前程叩之。执簿览姓名毕,上殿言于王者之前,忽一人下殿传旨曰:“汝二人皆可贵,但身与头不相称,必须两易其头。”岳闻之惊恐,其人曰:“汝畏换头,无复贵矣。”言毕,忽有一使持斧钺引岳于廊庑之下,须臾,又引李至,使二人瞑目而立,竟易其头。梦醒,颈间尚有微痛。早起仆见其面不似,怪之,然其声不改,且历言昨日祈梦之故。及归,妻子各骇然,问平日家庭之事,应对皆无舛,遂备说梦中换头之因。妻子之心稍安。其年领乡荐。明年登科。岳调重庆府江源县簿;李亦登科,得簿尉之缺。既归,李丁忧,岳之任,将满,李亦除服。再调,亦得江源簿,与岳为代。二君虽同时祈梦,然各宿不相会面,以交代始得相识。岳之面,李前日之面也。饮酒相与言前者之梦,各大惊悟,后官俱显,蜀士以为美谈。
【赏析】
这是一个极严肃的问题:要“显贵”,还是要本来面目?
岳某、李某既属“士人”,那么去“祈梦”问一声功名前程之事,也不算特别下劣的行为,虽然也不算清高之举。不料,梦里撞见的梓潼帝君,却相当之促狭,出了一道极刁钻的考题,一下子便考出了两人的内心下劣之程度来:虽然换头是令人“惊恐”的事,但“畏换头,无复贵矣”,两人在这二者必取其一的选择面前,还是把父母所给的、妻子所熟识的脑袋当作是鱼,而把“显贵”当作了熊掌,“舍鱼而取熊掌”矣。“利欲熏心”的“熏心”二字怎讲?岳、李二人的选择便是最好的注脚。
毅然割舍了本来面目之后,岳、李二人果然慢慢地领乡荐,登甲科,得簿尉,由举人、进士而进入仕途,“调”来“调”去一番,最终都如愿以偿,得到了帝君所许的“显贵”之位。爬到这一步,固然是居者乐而观者羡的,但读者若掩卷而思,思及这“显贵”乃是由换头——毋宁说是换心——而来的,大约也不会有什么羡慕,倒有几分恶心了吧?反过来再一想,若“显贵”者都要换头而致,那么这“显贵”本身,也无所谓可贵了吧?或许,帝君正是知道了这“显贵”的不足贵,才毫不吝啬地将其赐给了岳、李二人——这宁愿换头的二人,倒正配领受这份“显贵”了。至于以保持本来面目为立身第一要义的贫士们,帝君恐怕是不忍以“显贵”污之的。
若以上这些说法,乃是本故事作者的内心本意的话,那么推想起来,篇末“蜀士以为美谈”中的“蜀士”,当用同音转注作“俗士”为妥吧?
(沈维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