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王魁传 夏噩
释义

王魁传

夏噩

王魁者,魁非其名也,以其父兄皆名宦,故不书其名。魁学行有声,因秋试触讳,为有司榜[1],失意浩叹,遂远游山东莱州。莱之士人素闻魁名,日与之游。一日,为三四友招,过北市深巷,有小宅,遂叩扉。有一妇人出,年可二十余,姿色绝艳,言曰:“昨日得好梦,今日果有贵客至。”因相邀而入。妇人开樽,酌献于魁曰:“某名桂英,酒乃天之美禄[2],使足下待桂英而饮天禄,乃来春登第之兆。”桂英谓人曰:“此大壮[3]之士。”又谓魁曰:“闻君誉甚久,敢请一诗。”魁乃作诗曰:

谢氏筵中闻雅唱,

何人戛玉在帘帏?

一声透过秋空碧,

几片行云不敢飞。

桂英乃再拜。酒罢,桂英独留魁宿。夜半,魁问:“娘子何姓?颜貌若此,反居此道何也?”桂英曰:“妾姓王,世本良家。”复谓魁曰:“君独一身,囊无寸金,倦游闾里。君但日勉学,至于纸笔之费,四时之服,我为君办之。”由是魁宴止息于桂之馆。逾年,有诏求贤,魁乃求入京之费。桂曰:“妾家所有,不下数百千,君持半为西游之用。”魁乃长吁曰:“我客寓此逾岁,感君衣食之用,今又以金帛佐我西行之费,我不贵则已,若贵,誓不负汝。”魁将告行,桂曰:“州北有望海神,我与君对神痛誓,各表至诚而别。”魁忻然诺之。乃共至祠下,魁先盟曰:“某与桂英情好相得,誓不相负,若生离异,神当殛之。神若不诛,非灵神也,乃愚鬼耳。”桂大喜曰:“君之心可见矣。”又对神解发,以彩丝合为双髻。复用小刀,各刺臂出血盈杯,以祭神之余酒和之而交饮。至暮,连骑而归。翌日,魁行,桂为祖席郊外,仍赠之以诗云:

灵沼文禽皆有匹,

仙园美木尽交枝。

无情微物犹如此,

因甚风流言别离?

魁览之愕然。桂曰:“以君才学,当首出群公,但患不得与君偕老。”魁惊曰:“何言之薄也!盟誓明如皎日,心诚固若精金,虽死亦相从于地下。”桂曰:“但望早还,无负约也。”魁遂行,抵京师,就试,果顶高荐,乃遣介归报,书后有一〔诗〕。诗曰:

琢玉磨云输我辈,

攀花折柳是男儿。

来春我若功成去,

好养鸳鸯作一池。

桂得诗,大喜,乃答书贺之。魁既试南宫[4],复若上游。及宸廷唱第,为天下第一。魁乃私念曰:“吾科名若此,即登显要,今被一娼玷辱,况家有严君,必不能容。”遂背其盟。自过省御试后,即绝书报。桂探闻魁擢第为龙首,大喜,乃遣人驰书贺之,兼有诗曰:

人来报喜敲门速,

贱妾初闻喜可知。

天马果然先骤跃,

神龙不肯后蛟螭。

海中空却云鳌窟,

月里都无丹桂枝。

汉殿独成司马赋,

晋庭惟许宋君诗。

身登龙首云雷疾,

名落人间霹雳驰。

一榜神仙随驭出,

九衢卿相尽行迟。

烟霄路稳休回首,

舜禹朝清正得时。

夫贵妇荣千古事,

与君才貌各相宜。

复书一绝,再寄良人,因以戏之。诗曰:

上都梳洗逐时宜,

料得良人见即思。

早晚归来幽阁内,

须教张敞画新眉。

魁得书,阅毕,涕下交颐,曰:“吾与桂英,事不谐矣!”乃竟无答书。桂亦不知其中变,惟闭门以俟。及闻琼林宴罢,乃复附书,又有一绝。诗曰:

上国笙歌锦绣乡,

仙郎得意正疏狂。

谁知憔悴幽闺客,

日觉春衣带系长。

魁得书涕泣,隐忍未决。会其父已约崔家女,与之作亲,魁不敢拒。遂授徐州签判。乃归江左觐父,回即赴任。桂闻魁授徐签,又赴上(任)了,喜曰:“徐去此不远,必使人迎我。”乃作衣一袭,为书遣仆往徐。魁方坐厅,人吏环拥,阍吏引仆见魁。魁因问之仆:“自何处来?”仆以桂英之言对之。魁当大怒,欲挞其仆,书遂掷地,并不受,遣仆还之。桂英喜迎之间,闻及此语,乃仆地大哭。久之,谓侍儿曰:“今王魁负我盟誓,必杀之而后已。然我妇人,吾当以死报之。”遂同侍儿,乃往海神祠中语其神曰:“我初来与王魁结誓于此,魁今辜恩负约,神岂不知?既有灵通,神当与英决断此事,吾即自杀以助神。”乃归家,取一剃刀,将喉一挥,就死于地,侍儿救之不及。桂英既死,数日后,忽于屏间露半身,谓侍儿曰:“我今得报魁之怨恨矣!今〔已〕得神以兵助我,我今告汝而去。”侍儿见桂英跨一大马,手持一剑,执兵者数十人,隐隐望西而去。遂至魁所,家人见桂英仗剑,满身鲜血,自空而坠,左右四走。桂曰:“我与汝辈无冤,要得无义汉负心王魁尔。”或告之曰:“魁见在南京为试官。”桂忽不见。魁正在试院中,夜深,方阅试卷,忽有人自空而来,乃见桂英披发仗剑,指骂:“王魁负义汉,我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汝不见,汝却在此!”语言分辨,魁知理屈,乃叹之曰:“吾之罪也!我今为汝请僧课经荐拔,多化纸钱可也。”桂曰:“我只要汝命,何用佛书纸钱!”左右皆闻之与桂言语,但不见桂之形。于是魁若发强悸,乃以剪刀自刺,左右救之,不甚伤也。留守乃差人送魁还徐。魁复以刀自刺,母救之,然魁决无生意。徐有道士马守素者,设醮则有梦应。母乃召之使醮。母果梦见儿魁与一妇人以发相系,在一官府中。守素告其母曰:“魁不可救。”举家大恸哭。后数日,果自刺死。

〔注〕

[1]为有司榜:被执管此事的官员责罚。有司,官吏,这里指试官。榜,通“搒”,鞭笞。

[2]酒乃天之美禄:《汉书·食货志》:“酒者,天之美禄。”相传隋末王世充对诸臣说:“酒能辅和气,宜封天禄大夫。”

[3]大壮:本为《易》卦名,前人解卦以其为阳刚盛长之象,这里借指前程远大的意思。

[4]试南宫:应试礼部。南宫,本为南方星宿名,汉人用它来比拟尚书省。后来又称礼部为南宫。

本篇见于《醉翁谈录》。

王魁负桂英是民间流传久长、影响深远的故事。在《王魁传》之后,出现了宋人话本小说《王魁负心》、宋官本杂剧《王魁三分题》、宋元南戏《王魁负桂英》、元人尚仲贤《海神庙王魁负桂英》杂剧,明清传奇杂剧中也有多部作品取材于此。此外,它还是弹词、宝卷等民俗曲艺宣讲的题材。可以说《王魁传》与其后有关王魁故事的系列作品,共同构成了文学史上的文人“负心”母题,这也是它数百年来充满着魅力的原因之一。

《王魁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文士和妓女的恋爱故事。落拓潦倒的青年书生偶遇貌美仗义的青楼妓女,始而两情相悦,缠绵枕席之间,海誓山盟;既而妓女出资,力助书生赴试,临别两情依依;最后是书生一举成名,背弃前盟。这可以说是古代文士妓女小说一贯套路。然而,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女主人公桂英这个复仇的女性形象与大多数被侮辱和损害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遭受欺骗和玩弄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的安排,而是以极其惨烈的行动对负心者施以报复,直至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

这篇小说艺术上的成就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王魁堪称薄幸书生的典型。在他落魄穷愁之际,幸得妓女桂英供养扶持。起初他感恩戴德,继而许以婚姻,约以盟誓。一旦发迹升迁,即以玷辱世风、违逆父命为由,背弃婚约。更为可恨的是,他竟然鞭挞信使,借以辱没桂英,可谓良心泯灭。小说对这个负心汉的丑恶嘴脸刻画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小说对桂英性格刻画也是比较成功的。在故事开端时,桂英初见王魁即断定他前程远大,表现出过人的见识;随后即以身相许,并且承担王魁的衣食和读书费用;后来又有海神祠神前发誓许愿,滴血为盟。种种异乎寻常的行为展示了桂英这个风尘侠女的刚烈性格。当王魁背信弃义后,桂英重往海神祠前祷告神灵,割喉自戕,化为厉鬼逼迫王魁自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小说对桂英性格的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小说艺术上的另一特点在于它叙事结构的完整和清晰。文章采用单线索的叙述方法,依次叙述了王魁秋试落选,困游莱州,与桂英结为夫妻;王魁上京应试连中三甲,旋生变心之念;王魁签判徐州,挞罚桂英信使;桂英告知海神,割喉自杀;桂英鬼魂作祟,王魁被迫自杀。故事情节随时间顺序推移,层次井然,纹丝不乱。

与古代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相比,《王魁传》有其独特的地方,其一,它并不专意于描写男女之间的那种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感情,而将描写的重点集中在相爱的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上,要求双方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讲信义、守承诺。一旦违反,即应遭受重谴,决不姑息。在小说中,桂英不以她的美貌取胜,她的动人之处主要在于她忠于爱情,矢志不渝。一当遭受抛弃,她不像《莺莺传》中的崔莺莺一样,自惭形秽,羞于见人,而是以身殉情,与负心者同归于尽。其二,小说中的海神祠中的望海神,不像其他小说中的神灵一样,只充当誓约的象征性的见证人,而是积极地介入到尘世纠葛中去,成为惩治背信者的坚强后盾。

这篇小说的缺陷在于王魁的性格变化缺乏照应和铺垫。他上京应试后,两次收到桂英的信后都有过感情的冲突,一为“魁得书,阅毕,涕下交颐”;一为“魁得书涕泣”。随后即有王魁“欲挞其仆,书遂掷地”之举动,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此外,小说将女主人公的报仇雪恨寄托在鬼神等超自然的力量上,无疑削弱了它的现实意义,给读者留下几许遗憾和感伤的情绪。

(刘水云)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0: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