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望蓟门
释义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鉴赏】蓟门,又称蓟城,即今北京市。幽蓟一带是唐代东北地区的军事要地。这首诗抒写诗人初到这一要地观察的景象和感想,表达出立功报国的志向。据说,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有才能的人才,曾经筑起一座高台,上面放置黄金,这就是黄金台,也叫燕台。这个台在蓟门一带,所以诗人用“燕台”来代指蓟门,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并州长史薛讷,将兵御契丹;开元二十二年(734),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诗人写诗,吊古感今。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燕自郭隗、乐毅等去后,即被秦所灭,客心由此暗惊。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以地名起笔平添雄壮气势,山川险要,激情满怀,“惊”突出特有感受。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营地充满战争的气氛:笳鼓喧声重叠。笳是用来召集队伍的吹器,就像今天的军号;鼓是激励士气的打击器。汉将营里,也就是大唐兵营里,笳鼓之声喧喧,说明集合练兵颇为紧张。此句借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这一句表现了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中间两联写“望”到的景象:厚雪堆积,铺满大地,放眼望去,万里皆白,雪光寒气逼人;在这边防地带(古时“三边”指“幽、并、凉”三州,这里代指蓟门一带),连绵千万里的白雪,朦胧曙色中,唯独高悬的旗帜在空中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含着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沙场烽火连胡月”,写战地烽火,烽火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海畔云山拥蓟城”,写地势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簇拥护卫着蓟门关。这两句表现出军事上“攻”、“守”相得益彰,“惊”转为“不惊”,也为下文投笔从戎铺垫。

最后两句写自己虽然早年不能像东汉时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但此时被边关壮美的景色和边疆熊熊的烽火震撼,被古代的英雄业绩所激发,顿生投笔请缨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

全诗想象雄奇,写景壮阔,抒情豪迈,气势不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尾联抒发从戎之志,使人读了亦生慷慨之情。

作者:易文翔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83-84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16 17: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