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月夜
释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鉴赏】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杜甫携家逃难,寄居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杜甫前往投效,途中为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幸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身处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家,心有所触,写下这首情感细腻深厚的《月夜》。

作者身处长安,按常理,诗人应写长安之月,但诗人却转移笔墨,透过一层,写鄜州之月。面对同一洒下清辉的明月,一是客中独看,一是闺中独看,共把怀思与挂念遥寄对方。诗人不从自己着墨,正体现出情感的细腻与深厚处。接下来,我们发现,诗人点出了“儿女”,读者便产生了疑问:既有儿女,为何称“独看”呢?原来是“儿女”尚小,未谙世事。或许此时小女儿正依偎在妻子身旁,但他们欣赏的是自然的月色,而不是“人化的月色”,他们不懂母亲此时看月的心境,猜不透母亲“忆长安”的内心活动。用“不解忆”进一步反衬出闺中看月的孤独。

明月的清辉,月月都能看到,但诗人特意点出今夜的“独看”,则在诗人心中,往日的“同看”是记忆中的,未来的“同看”却只在憧憬中,今夜,他们只能独自咀嚼牵挂的泪水。

闺中看月,孤孑一人,雾湿云鬟,月寒双臂。这一“湿”字,一“寒”字,就不仅是写实事,而是将妻子独自看月的心境渗透其中。明月独“赏”,对影自怜,诗人的吉凶祸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忧虑,她的忧虑与担心正如薄雾的笼罩,亦如月色的清寒。

两地看月,泪痕分别写在两地人的脸颊上。诗人以实现希望的语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绝望的相思中点燃希望的火花,即便这种希望只存在于遥远的未来。结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中有对天下乱离的悲悯,“双照”的理想中写满了对平和安定生活的期待。

诗作构思独特,语言朴实,用笔跳跃,情感深挚,杜诗沉郁顿挫的特色于此可见一斑。

作者:刘琴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212-213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16 19: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