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苏溪亭
释义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鉴赏】苏溪在今浙江义乌市境。这首诗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古人常在诗中用连绵的芳草起兴,抒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溪边亭上的春草“漫漫”,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十二阑”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此曲写一名女子尽日在楼头望郎不见。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化用了《西洲曲》的意境: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寥寥几字,将倚阑人形象地描画出来,正是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倚阑人出现,诗人接着写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以“燕子不归”暗指游子未归,含蓄地透露了对远人的盼望。“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凄风苦雨中的杏花,憔悴无光,烘托出美人迟暮的惆怅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

全诗四句皆写景,而景语即情语,以情会景,情景融浑无迹。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应,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作者:易文翔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34-335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21: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