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别薛华 |
释义 |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鉴赏】薛华即薛曜,宰相之子,是王勃的朋友。此诗是王勃与他离别时所作。 诗意大致是:送别之际,前路多穷,凄凄惶惶,独自问津。那千里的道路啊,满载着我们离别的悲凉;凄苦的命运啊,缠绕着我的不幸之身。我们的心事一样,都在辽远的远方漂泊;我们的生命,同样充满着痛苦与艰辛。罢了罢了,不管是去还是留,我们难道不都是梦中的人吗? 整首诗诉说别离的凄苦之情。所谓“多穷路”、“独问津”,都是旅途之人常见之事。然而,从字里行间,读者可以发觉,作者所抒发的悲苦之意,更多的是理想不能实现而造成的巨大悲哀。《后汉书·李固传》:“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王勃认为自己是有才干的,但怀抱利器而不得用,滞涸于穷路之间,是谁之过?使自己像孔子一样仆仆于道,到处问津,难道不是当道不能选拔任用贤能所造成的过失吗?一联之中,悲愤之意存焉。 由此,王勃对人生、对命运,都抱着一种悲观的看法。所谓“悲凉”、“凄断”、“漂泊”、“苦辛”等情绪,皆承此而来,最后归结为“俱是梦中人”,更是对现世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怀疑与消解,有类于“人生一场大梦”之意。 把这首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王勃少年时的豪情已经不再,在经历了现实的挫折与磨难之后,他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这是一位富有文艺才能而又屡遭贬斥的青年诗人的必然命运。当时人视“初唐四杰”为浅浮躁进,并断言其均无廊庙之相,这正是凡人与英才的差别所在。古往今来,多少英才在世人的嫉视中抑郁而终?王勃的慨叹,也因此具有一种普遍的代表性。 作者:黄鸣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10-11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