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黄鹤楼
释义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这首诗是崔颢的代表作。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本欲题诗,因为见到崔颢的这首题诗,停笔不作,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许是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而李白的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也明显摹学此诗。论诗之人对崔颢此诗也是赞誉有加,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崔颢的《黄鹤楼》名气一大,黄鹤楼这个景观也随之享誉后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伫立楼上眺望,水天相接,白云悠悠,随着视野的宽广,景物宏丽阔大,诗人的心境也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思绪牵回现在,物是人非、鹤去楼空。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仙人乘鹤”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接着就写实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自然产生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构建出优美动人的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艺术意境。

此诗“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表面上破坏了律诗的格律,其实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进行实践,所以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正如沈德潜所评“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文势贯穿始终,符合律诗的起、承、转、合。元代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首联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这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有如“急雷”,出人意料。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借用这一典故,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蕴。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由此,崔颢的《黄鹤楼》可谓在艺术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故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作者:易文翔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166-167-168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2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