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润州听暮角
释义 润州听暮角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鉴赏】这首诗又名《晚泊润州闻角》,说明是羁旅水途之作。李涉长于七绝,这首行旅之作也是其七绝中的佳品。

润州,即今江苏镇江,在长江边上,故曰江城。水茫茫,白描出长江浩渺之态,水远山长,正如人世空阔,引出诗人的怅然感受。首句描摹环境,烘托出孤独氛围。

角,是军中乐器,由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发展而来,在鼓吹乐中应用颇广,多吹奏边塞歌曲,故曰“曲引边声”。号角声悲壮,常能兴起凄凉感受,唐人李益《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即借角声而写边愁。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也一样是天涯沦落,听到悲壮的号角声,同样会泛起种种幽怨情思。“曲引边声怨思长”即写此情境。

首二句描写无边流水,袅袅角声,皆勾引出心中怨思。同时,诗人也借水的形态和边曲的声音,对愁怨情思之悠长不绝,做了具体可感的暗示。

三句于浑茫一片中突起,大雁由江边沙洲振翅而飞,在沉着苍凉的画面中添入些许异动,“惊起”二字,写出角声划破宁静暮色带来的心灵震撼,其实大雁的惊惶,也与诗人心中一样,但诗人不言“己”而言雁,借物喻人。时当黄昏,百鸟归巢,大雁却惶惶飞起,未得着落,这样的情形,实际也兼含了诗人当时的遭际。据《唐才子传》卷五载,诗人“以罪谪夷陵宰,十年蹭蹬峡中,病疟成痼,自伤羁逐,头颅又复如许。后遇赦得还,……遂放船重来访吴、楚旧游”,这首诗或许作于此时。

海门,是镇江城外江中小岛。《镇江府志》:“焦山东北有二岛对峙,谓之海门。”大雁,排列成两三行向远方飞去,亦将人的视线由辽远的江面引向空旷的夜空。无尽江水、无垠天空、不绝角声,共同营造出邈远无边的意境。

作者即景抒情,似乎只是按照见闻的顺序如实描写,但实际上却颇有选择。他拣取生活中典型突出的形象,构成了一幅清淡简远的图景:时当黄昏,角声呜咽,江水茫茫,大雁受惊远飞。淡淡几笔,写得毫不费力,但当读者细细体味,则画面外孤独伫立的,是面对这一切的羁旅过客,于是画面中每一物象,都折射出深深的哀情。诗人写羁旅愁情,而情思含蓄,语气平淡而悠长,颇有余味。

作者:冯丽霞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64-465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3: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