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释义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鉴赏】苏东坡曾言柳宗元之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这首《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正是如此。

诸公皆知,陶诗淡泊。从思想来看,渊明之诗所以淡泊,取决于其心境,陶公的思想重于道,好黄老,超脱世外而怡然自乐;对比而言,柳公的思想却更多的是儒佛参半,而且,他的佛性仿佛是被逼而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得志抑或是被贬,儒家积极入世的追求在他的心中始终难以割舍。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乍看颇有陶公之味,形式上也着实取法于渊明,但骨子中仍旧是入世精神一以贯之。诗题点明此诗作于诗人贬官柳州之时。从诗中的一字一语,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态已比初贬柳州时好了很多,不再一味抱怨,虽有不平之气,但更多的显现出一种泰然处之的先贤之风。

诗的内容主要抒写了诗人种柑树的感想。起笔如叙家常,娓娓道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笔墨自然朴实,却有清新之气,用笔深得陶诗之妙。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其喜爱和重视的程度,一“新”一“遍”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新”字可见柑叶的嫩绿,“遍”则写尽柑叶的繁盛,不仅将物候时态描摹的如在目前,而且使诗人遍览城隅、逐树观赏的怡然之情跃然纸上。

接着,诗人借用典故点明心迹:为何会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 自答曰:“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楚客”是指屈原,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橘颂》以自勉。后句则化用第二个典故,指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增财(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在这里,作者的立场鲜明,点出自己正是因读《橘颂》而心怀雅兴,而不是像李衡那样以功利性为目的,暗示出诗人希望自己可以有如橘树一般的高洁品格,心交古贤,悠然自得,不慕荣利,淡泊之境立现! 然而,外表的淡泊,不等于心如止水,作者的内心依然波澜起伏。虽然有高洁之气,却逃脱不了屈子的命运,一样被朝廷误解、放逐,空有一腔热血与才华却始终报国无门。此情此心,对谁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写橘实为写己,寄情橘树,托物言志,物我合一。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于含意相反的两个典故之中,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读来倍感深文蕴蔚,余味曲包。

接着,诗人面对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开花结果的一天:“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此句表面看来饶有风趣,细嚼却可品出一丝凄凉。“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而来。“怜”愈深则望愈切,于柑树的成长愈加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诗人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竭力忘怀世情。“何人”一词又深含对柑橘之实不能为人所用的惋惜。“喷雪”状柑树开花之繁盛,下一个“闻”字,则将无法用笔触描摹的花香传神的表现了出来,飘然纸上。“垂珠”形容硕果之累累,满怀希望与憧憬。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出于想象。从想象的天国猛然跌回现实,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无奈: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一直待到柑橘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吗?对自己贬谪日久的怨意便显现出来。因此,此联实为以乐景写哀,便倍增其哀,用笔极曲,初读以为诗人豁达,细细玩味便渐觉其中的哀情之深。

尾联本可以顺势直抒胸臆,诗人却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之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将来能够目睹柑橘长大成林的一天,诗人便可一品其甜美的滋味。然而,“坐待”二字却饱含无奈之情,“还堪”则更显出一种自我调侃的嘲弄意味。无怪清人姚鼐评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唐宋诗举要》卷五引)

由此可见,在全诗的平缓语调下却隐藏着诗人颇不宁静的心。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即:“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愈玩味,愈觉得蕴涵醇厚。也可见柳公着实不比陶公心中的宁静淡泊。

作者:刘琴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52-453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16 18: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