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宿王昌龄隐居 |
释义 |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鉴赏】常建为盛唐时著名诗人,其存诗虽少,却佳作迭出,《四库全书总目》誉其“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此五律与诗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并列为唐代隐逸诗的名篇。 首联叙好友王昌龄隐居之所在。这是一片隐居修身的好去处,清澈的溪水流入石门山的深处,幽静的深山中早已不见主人的踪迹,唯留下孤寂的白云与天地相伴。此联既是实写,也属虚意。天宝中叶,常建辞官西归,途经王昌龄隐居的石门山,在此夜宿,可惜室去人空,空留下诗人一片怅惘之情。不过,从“清流”、“白云”等字眼,我们隐约可见诗人对此隐居佳绝处的赞美。此清幽高洁的环境,不正与隐居主人清高雅洁的人生志趣相契合吗?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此二句写隐居地之夜景,但景中寓意,意兴深远。诗人夜中仰望天际一轮明月,透过茅屋边那稀疏的松树,撒下点点寒星的清光。这清光,当年曾经无数次陪伴隐居主人,度过无边的清苦岁月。今晚,这清光再次投射这茅屋,陪伴也曾与原主人一样穷困劳愁的诗人。通过这“清光”的牵连,诗人仿佛感悟到,在隐居遁世的心态与情怀上,他与好友王昌龄是多么的“心有戚戚焉”。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此二句写诗人院中散步所见所感。夜晚的茅屋是孤独寂寞的,无处排遣,唯有屋旁种植的那些花草为伴。微风袭来,那些盛开的花儿影影绰绰,为凄凉的隐居生活凭添了几份情意。那种着芍药的庭院,由于久未人住,路面结满了青苔。从“茅亭”到“花影”,从“药院”到“苔纹”,一方面交代出此茅屋早已荒废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可窥见隐居的主人王昌龄的超凡脱俗的隐逸情趣。 尾联则抒发诗人对遁世生活与隐逸情趣的向往与追求。今天,“我”也将步隐居主人的后尘,远离官场。归意已定,诗人将何去处呢?原来他要与西山的鸾鹤仙灵为侣,过神仙逍遥快活的日子。“鸾鹤”取典于南北朝诗人江淹的名句“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山是名山,友是“仙灵”,意喻诗人对隐居之地与归隐生活的无限期待与向往。 就谋篇布局而言,此诗的构思可谓奇巧精妙,含蓄隽永。表面写友人王昌龄之隐居之所,实际上暗喻诗人归隐之志;看似赞叹隐居之所及隐居之人的高洁情操,实则劝谕友人与自己一起归隐,正可谓“清澈之笔,中有灵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此外,此诗的艺术表达也有颇多值得借鉴之处。其一,意象的选择上独辟蹊径,如“清溪”、“孤云”、“花影”、“苔纹”等意象,既是隐居处之真实写照,又灵慧雅秀,“清深沉冥”,蕴禅思佛理之旨趣。其二,言有尽而意无穷,完美体现了常建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唐殷璠《河岳英灵集》)的艺术风格。 作者:乐云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29-30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