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题仙游观 |
释义 | 同题仙游观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鉴赏】题咏诗大致兴盛于唐玄宗时期,诗题大都冠有“题”字,多为诗人即兴而成,因此题中常含所咏之物。此诗是一首游览道观的七律题咏之作,是韩翃题咏诗中较为出名的一首。 这首诗围绕“仙游观”层层展开。首联开篇点题,“五层楼”即指仙游观。第二句点明了游道观的时间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深秋。诗人描摹出了仙游观的大致轮廓,故其所处的位置应在外围。 颔联和颈联为细致的景物描写,用语对仗工整,值得称赏。诗人描景由远及近,先写观外之景,环绕的秦树与远处空濛的山色在暮霭的映衬下遥遥相连,天、地仿佛连成了一片,一望无垠,使人心境也变得愈发开阔。近处传来咚咚的捣衣声,似乎正向诗人报告着汉宫秋天已至的消息,此处再次点明了诗人游观的时间应在秋天。其次写观内景,松为道观常种之树,象征清净高洁之意,“疏松影落空坛静”写出了松影倒映在澄澈的庭院中,表现出松枝随风而动的轻盈神韵;道坛空寂宁静,细草芳香沁人,洞府幽深不可见,诗人用笔细腻,精心选景,描绘出了一幅清幽的道观夜景,使人身处其中,顿觉神志清明。后世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造境之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苏轼之文正由韩翃此诗而来。此二联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刻画游仙观内、外景,用语清俊秀丽,笔墨细腻生动,可谓妙笔。 尾联连用“方外”、“丹丘”两个道家术语代指游仙观,强调了道观景色宜人,能使人心境宁和,正是人间的“蓬莱仙境”、“世外桃源”。此诗要传达的道理,似乎也有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味。 韩翃这首题咏之作,描绘了深秋雨后暮色中的仙游观辽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其为人间仙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渴慕。此诗虽然语言清新流丽,景致描写细腻逼真,但是内容空泛无物,缺少情思,不可深究,这也是多数题咏诗为后代文人诟病的原因所在。 作者:何月燕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283-284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