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听弹琴 |
释义 |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鉴赏】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又名《弹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满腹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本诗写诗人静听弹琴,弹琴人技艺高超,琴声幽清美妙,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自伤之情,感叹世上知音罕有,表达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高雅情操, 诗中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听者的情态、琴声的优美、弹琴人的技艺。诗中用“七弦”这样的具体意象来代表琴,更为形象,而泠泠琴声由弦上来,清幽美妙,沁人心脾。“静听”生动地描绘出了听者的情态,侧耳入神地倾听,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琴声的动人,以及弹琴人的技艺高超。“松风寒”绘出了寒风入松林的画面,十分巧妙地用画面来表现琴声的凄清悠扬,且有古曲名为《风入松》,可谓是一语双关。 诗的第三、四句说虽然古调是诗人自己所喜爱的,而当时的人们大多都不弹奏古调了。“古调”象征诗人的高雅志趣,“虽”字作为一个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变化的感慨。时代变化,受人欢迎的乐曲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清越的“松风寒”的古调虽然优美,却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高雅品味去欣赏了。“多”字反衬出世上知音的稀少难觅,言下便流露出一份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本诗先描绘了音乐之美,再抒发情感。前两句写了古调的悠扬动人,引出后两句孤芳自赏的古调情怀,为后面抒发情感埋下伏笔。而古调的幽清美妙,也暗喻了诗人自己是才华洋溢的人。清代吴瑞荣在《唐诗笺要续编》中说:“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水流石上,风入松林,琴声绕耳,给人以清净雅致的感受。而高山流水却难遇知音,诗人以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知己难求的郁闷心情。 诗人自称“五言长城”,而明代顾磷在《批点唐音》点评这首五言诗说:“语不须多,不须深。”短短二十字的诗,用词不深,但个中的情感却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了。 作者:林锦萍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29-330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