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侍 郎
[宋]洪 迈
宣和七年[1] ,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2] ,以病不赴。归金陵,疽发于背。命道士设醮,倩所亲王生作青词。少日而蔡卒。
未几,王生暴亡,三日复苏。连呼曰:“请侍郎夫人来!”夫人至,王乃云:“初如梦中有人相追逮,拒不肯往,其人就床见执。回顾,身元在床卧,自意已死,遂俱行。天色如浓阴大雾中,足常离地三尺许。约十数里,至公庭。主者问:‘何以诡作青词诳上苍?’某方知所谓,拱对曰:‘皆是蔡侍郎命意,某行文而已。’主者怒稍霁,押令退立。俄西边小门开,狱卒护一囚,杻械联贯,立庭下,别有二人舁桶血自头浇之。囚大叫顿掣,苦痛如不堪忍者。细视之,乃侍郎也。主者退,复押入小门,回望某云:‘汝今归,便与吾妻说,速营功果救我。今只是理会郓州[3] 事。’”夫人恸哭曰:“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今日及此,痛哉!”乃招路时中作黄箓醮,为谢罪请命。
——《夷坚志》
【赏析】
蔡居厚字宽夫,《宋史》卷三百五十六有传。他进士出身,在右正言及户部侍郎任上,有政声。他爱好诗歌,今人辑佚而存《蔡宽夫诗话》。其诗作虽不存,但从时人“千人笔扫见君才”(邹浩《和韵蔡宽夫解元暮春见怀诗》)的评价来看,生时亦负文名。但他却遭到了“苦痛如不堪忍者”的“冥报”,并由他夫人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曾是一名残酷杀害梁山泊起义军的刽子手。
我们不妨将《宋史》本传结末的履历摘录在这里:
改户部侍郎……坐失察,削职罢……知东平府。复以户部侍郎召,未至;又以知青州,病不能赴。未几卒。
同本文的交代如符合节,这就排除了张冠李戴的可能性。
因《水浒传》而流芳百世的梁山农民起义,在正史上也无法泯除其痕迹。按《宋史》记载,宋江等三十六人起河朔,转略十郡,横行齐魏,赵宋王朝在宣和元年(1119)就感到了起义军的威胁。宣和三年,方腊起义于睦州,宋江亦由京东进入楚州,张叔夜率军镇压,梁山起义军兵败受降。尽管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于此后作了大量敷演,但受降部队的下落却实实在在成了历史的悬案。此前,史载侯蒙确上过招安宋江用剿方腊的奏议,为此清人俞万春在《荡寇志》中还煞费心机地虚构了一段宋江谋杀侯蒙的离奇情节。有一点俞万春说对了,那就是此事终于不了了之。《十朝纲要》载征讨方腊的部将中有宋江姓名,即便属实,至多也只是梁山降军被裹挟加入了不到一个月即结束的作战,宋江绝不可能像小说所说的那样因此做到节度使。起义军自后便信息杳然,本篇却向后人提供了值得注意的探求线索。
封建统治者对梁山义军怀有本能的仇恨。蔡居厚的前任蒲宗孟也是个小有名气的文人,他对付“梁山泺素多盗”,是“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宋史·蒲宗孟传》)。暴力不会永久奏效,宣和六年,山东、河北张万仙等又揭竿而起,人数达数十万,州县震动。在这样的情势下,郓州长官为杜绝后患,向已被官军收编的梁山好汉发动突然袭击,悉数血腥杀害,这并不是大胆的揣测。因为在这一年,已实无“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的可能。
篇末提到的路时中,名不见经传,但在《夷坚志》的其他篇章中却数次出现。乙志《毕令女》:“路时中字当可,以符箓治鬼著名,士大夫间目为路真官。”丙志《路当可得法》:“政和中方十七岁时,得异人传授符术,可以制天下鬼神。”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传闻的缜密性。宣和七年时路时中年未满三十,而作者洪迈年已四岁,本篇可以说是一则当代的纪闻。冥谴之说固不足信,但它反映了民间对于杀降事件的舆论倾向和批判态度。所以这虽是一则志怪笔记,却兼具历史研究价值与社会认识价值。我们无论是读《水浒传》还是《荡寇志》,都有必要将它置于弁首。
(穆 俦)
注 释
[1].宣和七年:即公元1125年。
[2].青州:辖山东六县,治所在今山东益都。
[3].郓州:即东平府,治所在今山东须城。梁山泊在其辖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