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刘越石婢 裴启
释义

刘越石[1]

裴启

桓温[2]自以雄姿风气,是司马宣王[3]刘越石一辈器;有以比王大将军[4]者,意大不平。征苻健[5]还,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是刘越石妓女。一见温入,潸然而泣。温问其故,答曰:“官家甚似刘司空[6]。”温大悦,即出外。修整衣冠,又入,呼问:“我何处似司空?”婢答曰:“眼甚似,恨小;面甚似,恨薄;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宣武[7]于是弛冠解带,不觉惛[8]然而睡,不怡者数日。

〔注〕

[1]刘越石:即西晋刘琨,字越石。愍帝时任大将军。以雄豪著名。

[2]桓温:东晋大臣。握重兵于长江上游。曾废海西公,立简文帝,专擅朝政。

[3]司马宣王:即司马懿。其孙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追赠为宣帝。

[4]王大将军:即东晋大臣王敦。都督六州军事,握重兵于武昌。曾率军攻克建康,杀戮大臣。日谋篡夺司马氏政权。后来在再次进攻建康时,病死军中。

[5]苻健:十六国时期前秦国君。

[6]刘司空:即刘琨。

[7]宣武:即桓温。

[8]惛(mèn):通“闷”。烦闷之意。

汉末、魏晋时期,社会上形成了评论人物的风气。品评标榜,相扇成风。一经品题,身价倍增。有人把这类事记录下来,集成书籍,流行于世。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志人小说。本篇故事即从裴启所撰志人小说《语林》中选来。

桓温在历史上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有人承认桓温的才干,说他北伐中原,立志恢复。有人说他专擅朝政,心怀不轨。北伐中原不过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云云。就今人的眼光去看,这些看法,尤其是后一种看法,都不免带有正统思想的偏见,但当时人的看法就是如此。《语林》中的《刘越石婢》一篇对桓温加以讽刺,就反映了后一种看法。

小说只是选择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稍加渲染,便写出桓温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为了突出讽刺的效果,作者先刻画桓温良好的自我感觉:以豪杰自命,将自己比作司马懿、刘琨一流人物。有人不知趣地把他比作野心勃勃、最后以失败告终的王敦,他很不高兴。其实,桓温在内心深处并不小看王敦。《晋书》的桓温本传上说:“(桓温)尝经王敦墓,望之曰:‘可人!可人!’其心迹若是。”《晋书》将王敦和桓温放在同一卷里,是把两人看作同一类人物。可是,桓温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至少在表面上不是这样。

桓温北伐时得到一个刘琨的老婢,这个老婢说桓温很像她以前的主人刘琨。桓温十分高兴,他兴致勃勃地要问个究竟。谁知这位老婢说他像刘琨竟是巧妙的讽刺和挖苦:“眼甚似,恨小;面甚似,恨薄;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简直可以说是一无“似”处!至多也只是形似而神非。最恶毒的是结末的一比:“声甚似,恨雌”,这是说桓温缺乏男子气,没有刘琨那样的英雄气概。难怪“自以雄姿风气”的桓温听了老婢的话,“惛然而睡,不怡者数日”。这篇不到一百五十字的“微型小说”能达到如此强烈的讽刺效果,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剪裁和提炼的功夫。

(张国风)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9: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