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精卫填海 山海经
释义

精卫填海

《山海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1],其上多柘木[2]。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3]、白喙[4]、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5]。是炎帝[6]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7]于东海。

〔注〕

[1]发鸠之山:山名。郭璞注曰在上党郡长子县。今属山西省。

[2]柘(zhè)木:常绿灌木,叶可饲蚕。

[3]文首:头上有花纹。文:花纹。

[4]喙(huì):嘴。特指鸟兽的嘴。

[5]自詨(xiāo):自叫其名。詨:叫。

[6]炎帝:传说中的神农氏。

[7]堙(yīn):堵塞。

精卫

——明万历刻本《山海经》插图

在这篇仅有一百多字的故事中,作者首先为精卫鸟画出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像。她的形状好像乌鸦,但其花色却十分美丽。在带有美丽花纹的头上,镶嵌着晶莹洁白的小嘴,下面是一双艳红的脚。这只美丽的鸟平常总是在柘木间悲哀地呼喊着自己的名字:“精卫”“精卫”。她在哀叹自己的不幸,因为当年她曾是炎帝的女儿,一位漂亮的少女。然而不幸的是,一次东海之游使她葬身大海,永远失去了少女的婀娜身姿。但这位倔强的少女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虽然变成了一只小鸟,却仍然顽强地向夺取自己生命的东海复仇。

令人最为感动的是,辽阔无际的大海和力量微弱的精卫之间在形体、气势和能量上形成巨大的反差。精卫对大海的抗争显然是徒劳的,但正因为精卫敢于以弱抗强,人们才如此敬佩和赞美她。因为形体庞大并不是强者的证明,意志的坚强才是强者的本质。精卫填海的顽强意志遂作为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而流传千古。

有人从史实的角度猜想精卫故事可能是炎帝氏族一支在向东南沿海迁徙时遇上自然灾害或是被其他部族吞并过程的写照。这样猜想未尝不可,但从美学的角度看,从象征的角度来理解精卫的顽强精神,或许更能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宁稼雨)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