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六国合纵伐强秦 秦并六国平话
释义

六国合纵伐强秦

《秦并六国平话》

话说李斯奏始皇帝曰:“陛下,今有荆楚襄王为招讨,合诸国兵马约二十余万,猛将数十员,兵临城下,将至濠前。取王圣旨。”秦始皇大惊曰:“朕谋天下并吞一统,岂期诸邦会兵来侵吾国。”敕问文武官僚:“谁退诸邦兵马?如有功者,必加官赏。”当有王翦出班奏曰:“陛下休虑。虽有诸国二十余万兵将,小臣乞兵二万,令李彪、伊虎为将,臣为主将,退诸国来兵,保王社稷无虞[1]。”始皇大悦:“全仗卿在意者!”

王翦在演武亭交兵二万出城外下寨。景耀龙先锋排下二龙争珠阵,李彪布下半天撒网阵。二将临军,施礼毕,李彪曰:“秦斌,你等因甚兴兵来侵吾国?你若会事[2]之时,出阵一战,可决胜负。”秦斌答曰:“奉楚王命并诸国王命,因为始皇无道,谋吞六国,遣使来投慢书[3],胁令诸邦纳土,意图六合[4]混一,是致诸国大王合纵[5]兵至。”李彪言:“兵临渭河,可以一战。”秦斌怒道:“渭河之兵何能为?待我伐秦为荒草之地。”李彪大怒:“叵耐小邦,结党侵凌大国,待教诸国一兵片甲不回。”道了,二骑便斗。

诗曰:

二马骋英豪,凌云杀气高。

非但智斗智,全凭刀斗刀。

二马挑战三十余合,秦斌败走,李彪赶将来,杀败三军。副先锋景耀龙,身穿黄金锁子甲,体挂皂罗袍;头上铁幞头,燕尾交加,黑雾缠身罩体;坐下跨一抱月乌骓,肩担一条清风利枪,腕悬一百二十斤竹节钢鞭,出阵与秦将打话。李彪喝问:“来将何人,愿闻姓字。”楚将答曰:“咱每[6]是先锋景耀龙。”那李彪道:“休走!”二将场中宛转[7],杀气腾空。约斗三十余合,景耀龙诈败走,李彪赶将来,不防景耀龙取出弓矢,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正)中李彪,金盔倒着两脚腾空。

诗曰:

金风未动□(蝉)先觉,

暗送无常[8]总不知。

那时李彪中箭已死,小军抢得尸首,回归阵中,告复招讨。主将王翦钧旨,令伊虎出阵,高叫“索来将挑战”。楚王见副将景耀龙果是英雄难敌,再令正先锋秦斌出阵。施礼打话已毕,二人挑战。秦斌、伊虎相交,一枪来,一刀去,二人厮杀。

诗曰:

幽幽不让梨花舞,

兖兖(衮衮)[9]难容柳絮飞。

那时二将交斗,马似北海玩珠龙,人似南山争食虎。约斗三十余合,伊虎败走,秦斌赶将来,被伊虎勒住马,后赶得快,二马相并中,一枪刺落下来。只见金盔倒着,两脚登空。小兵抢秦斌回阵后,用金疮药救得活,三军一时败走。

次早,楚王召集诸将,问曰:“甚人敢出阵生擒秦将?”有张晃奏道:“小人愿往。”伊虎出阵,二将交斗,伊虎大败,归于本阵。王翦打扮,耀日银盔盖顶,身穿蜀锦战袍,肩担一百二十斤三尖刀,四十八环掉刀,跨一匹赤色马出阵。张晃出阵打话,二骑相交,惹起四野愁云,震起满天杀气;人似南山虎,马若北海龙。王翦战三十合诈败,张晃赶将来,二马(相)并,王翦举刀斩落,张晃翻身,下脚捎空。王翦(回)头招起三军喊杀,楚兵大败,东砍西斫,南倾北倒,星罗云散,七断八续。楚兵退五里下寨。

秦兵具表秦始皇。始皇大悦,圣旨再令王翦退诸国兵马。王翦进兵至五里下寨。次日,布下四门斗底阵,王翦出阵索战,楚王召集诸将曰:“有何人对敌秦将?”当有赵将陈申唱喏道:“小人愿往。”二人战三十合,王翦诈败,陈申赶将来,王翦不用长刀,拈弓取箭,翻身背射三只(枝)连珠箭,喝声:“着!”不知陈申性命怎生?

诗曰:

似虎将军还落马,

如龙骁骑只空回。

那时陈申中箭,坠下马来,众兵抢归阵去。军中撞出一员猛将,鬼面[10]冯亭,肩担一柄铜斧奔将来,喝声:“王翦休走,咱来与你决定输赢!”王翦与冯亭挑战五十合,并无胜负。令各收军,明日却战。

楚王召诸将问:“明日何人捉获王翦,功成者千金赏,万户侯。”有周光奏曰:“小人有一计,恁地恁地[11],今夜为刺客,去刺王翦。”商议已定,楚王曰:“将军在意。”周光准备,等三更时分,去刺王翦。王翦至晚,帐中忽起狂风一阵,王翦思量,今夜必有刺客来。呵传下军令,令伊虎照烛营寨,紧紧防备。伊虎令小军打动更鼓,一更,二更,不觉无事。转过三更,有韩国将周光,听得鼓已三敲,手藏匕首,纳在袖中,出寨为刺客。来至秦寨,但觉四下小兵困乏,密地偷入秦寨,次入帐前,望□□(见王)翦伏在中军桌子上困倦,面前一碗明灯。只隔□(三)四十步地,不知[12]大踏进几步,刺杀王翦。周光猛着力踏上,怎知帐前三四十步前后,有那陷马坑,使麻布绷了,将土撒在上。周光踏虚,跌落坑内,撞动绳索上铃子响,四下诸军拿钩扯上,押见招讨。招讨喝问:“你是谁人?”周光回言:“某是韩国周光,特来刺杀招讨。”招讨笑道:“你好大胆!”令小卒将囚车绑缚,解去献与始皇。未行之际,有那伊虎告招讨:“不如且将刺客周光放回楚军,令他回报楚王,使他早早退兵,免得二国干戈,多少[13]省事。”招讨道:“你这话也中。”喝令押周光到帐前,向周光道:“别人便叵耐[14]您为刺客,便教您死;咱们放你回兵。可报与楚王,休以大国为意。”分明是伊虎一言半句,救了周光。

诗曰:

临危伸出拿云手,

救得天罗地网人。

周光谢了招讨,归于本阵,见楚王言前事。楚王大惊,言:“王翦放你回营,真个贤人。”楚王召诸将曰:“攻伐秦城不下,计将安出?”有那李牧奏王曰:“明日容小人一战,克日攻伐秦城。”楚王依奏,令李牧出阵。

次日,只见星沉河汉,日出扶桑[15];疏钟传紫禁之声,辽水泛红霞之影;晓烟迷岸草,寒雾湿庭芜。辰牌时分,李牧布下方字阵,肩担蘸金斧出阵,厉声高叫,索王翦打话。门旗下撞出一员将,乃王翦也。肩担一百二十斤三尖两刃刀,排下圆字阵。与李牧打话不同,交战三十合,李牧败走。王翦赶杀三军,诸国兵退十里草坂下寨。楚王见李牧走败,心中不悦。李牧虽号名将,年已六十,气力衰乏,怎生敌得那少年的王翦?楚襄王召诸将问曰:“谁人能擒获得王翦者,重赏。”魏将龙离足出班奏曰:“小人愿往。”楚王大喜,见此将身长八尺,披水磨柳叶甲,皂罗袍罩体,肩担大捍刀约重一百斤,骑匹乌骓马出阵,厉声高叫:“王翦招讨,比个胜负阿!”王翦出阵,二马相交,惹起四野愁云,震起满天杀气。才三十合,龙离足败走。王翦招起人马,赶杀人兵,东西乱撞,奔走如飞。齐将邹兴撞出阵来,与秦将王翦不通名姓,挑战才三四十合,邹兴败走,王翦急追。邹兴插了枪,取出鹊面宝雕弓,三只(枝)狼尾箭,翻身射三只(枝)流星箭。王翦闪过三箭,邹兴大败,将兵亏折了五百余人,死尸遍地,鲜血坑流。王翦收兵回阵。

楚王不悦,连败数阵,若不抵拒,恐秦兵侵城。楚王召众将会议:“今来攻秦不下,难以退兵,恰似骑着虎头,若不毙虎,虎有伤人之意。”有孙虎奏曰:“攻秦不下,缘秦将英豪兵勇。孙虎虽怯,亦愿□(出)战。”□(因)将人马布下百胜长蛇阵。但见:亚枪来时,刀作尾叠;铠角如鳞,旌旗红耀。目中剑戟,排成口内齿;使马军盘牙,昂首纵步,人展玉舒腰。枪排布密,亘教蒋武不能当;弓弩齐施,便若高皇难闪避。阵排吞象势,马号化龙骀[16]。孙虎上阵索秦将。王翦出阵,见对阵布百胜长蛇阵,“俺布五方阵。”如何见得?东连甲乙,见一千蓝青旗;西方庚辛,现二百柄如霜斧;北为壬癸,皂纛旗下马如龙;南按丙丁,红旗影里兵似火;黄旗招飐处,戊己按中央。王翦出阵,肩担三尖两刃掉刀,与孙虎打话不同,二将交战。不上三十合,孙虎佯败,王翦赶将来,却被孙虎将黄旗一招,变成四门斗底阵,掩围下王翦。有伊虎带兵冲阵来解围,也被孙虎兵围了在荒郊田地里。齐、燕、魏、赵、韩、楚诸将,皆会兵来围定王翦、伊虎两个。小卒走去报丞相李斯,称王翦招讨已被围在城前十里荒郊田地里。李斯奏上始皇道:“王翦被围,愿朝廷发兵去解围,救出王翦、伊虎两个。”那时王贲领兵一万出城,来到十里荒郊之地下寨,大喊数声。王翦在内发喊,知救兵来到,内外相攻应,杀诸国兵马大乱。乱战一场,死尸遍野,鲜血坑流。自辰时乱杀至未时,各各鸣金收兵,折了万余人。楚王收兵点检,约计折了二万余人,有胡曾诗为证。

诗曰:

诸国兵来要伐秦,

反遭亏将损人兵。

思量无计回军路,

秦勇刚强甚怕人。

话说楚王大惊,不合为长兴兵,伐秦不下,折将亏兵,恐敌不拒,预先祸及本邦。暗思忧虑,召项梁至,问:“伐秦不下,折将亏兵,万一不便,祸及本邦。诸将想有谋计可进谏,图安社稷?”时项梁沉吟半晌之时,奏曰:“陛下休虑。臣虽无能,不肯出秦之下,当血战以决胜败。”乃定一计杀退秦兵,密奏楚王。楚王道:“卿之计是也。”令项梁领五千兵,布下五虎离山阵。

诗曰:

三敲鼓响阵头圆,

一棒锣声如捻指。

那时撞出一员猛将,肩担一口大刀,厉声高叫索打话,乃是王贲。王贲见对阵五虎离山阵,未免摆下二龙混海阵。项梁出阵,二人施礼毕,打话。王贲骂曰:“项梁,你等楚王辄敢合纵诸国兵来伐秦,罪犯弥天不小。目今汝等奏上楚王,早将楚国州郡县图献上始皇,免教荆楚人之受苦。”项梁答曰:“非我楚王合纵结横伐秦,皆是秦邦始皇无道,先遣使命赍国书来诸国,克伏纳土,意图六合,致使诸国不从,是致兵来,即非楚王之过。”王贲言:“既是楚王不肯献上□(一)十八郡经图,克日兴兵,并成荒草之地,悔之已晚。”二将打话已了,二骑来交。场中宛转,杀气腾空。一来一往,似凤翻飞;一上一下,何鹘展翅。才三十合,喝交歇,令各人归阵。卸了衣甲,权歇片时,整顿衣甲器械。拍马临军,再战二十余合,项梁奔走归阵。王贲自思,此将乃是名将,不敢赶上。项梁归阵,奏楚王曰:“臣诈败,王贲不赶,难以施计。”楚王问:“卿有何妙计施之?”项梁奏曰:“此王翦、王贲,英雄难敌,臣施一小计,聊损他兵。”楚王问曰:“尔计何如?”项梁附耳道:“恁地恁地。”楚王大悦:“依卿之言。”项梁先差李仲、韩员领兵二千,去退十五里大树林下,埋伏左右畔,等候杀秦兵人马。项梁奏楚王召请诸国大将至御前,楚王分付诸卿大将:“今日定计杀秦兵,恁地恁地。”诸将依令,准备器械,杀退秦兵。楚王令秦斌策应项梁,为引兵战。将军出阵,厉声高叫:“秦将愿来挑战!”王翦出阵与项梁施礼毕,打话不同,二将交战,才三四十合,项梁败走。王翦赶上追捉,不见项梁,却见楚王带朝天乌纱巾、盘龙绛红袍;腰缚碧玉带,脚穿干皂履。王翦直奔将来捉楚王。楚王被赶一十五里,捉住楚王。王翦令诸兵将楚王缚了。此人道:“我不是楚王,吾乃姓李名轩,将军仔细认着!”王翦一觑,果是假底楚王。回马间,只见一下锣声,喊杀连天,不知高低;左畔撞出李仲,右边撞出韩员,后面秦斌杀至,前面冯亭、周霸、田儋、孙虎、李牧、张耳、韩广杀将来,东砍四(西)斫,星罗云散,七续八断。王翦杀出,奔走回营,折了二千余兵。两下收兵,楚王大悦,问诸将道:“自临阵已来,未尝有此大捷。今秦兵退败,诸国可以乘胜回邦。”当日烹牛,犒赏诸军。项梁奏曰:“望大王回兵,诸国各差将持兵,各守本隘,免致秦兵侵犯。如有秦兵至一国,愿诸囯救应。”楚王令周霸、邹阔各兵一千,把断函谷关。诸将各守本界关隘去处。楚王国书通报诸国大王,各回本所。

〔注〕

[1]虞:忧。

[2]会事:晓事;懂得事理。

[3]慢书:对人表示傲慢的书信。

[4]六合:指天地及四方。

[5]合纵: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伐秦,后泛指联合。

[6]咱每:用作第一人称,我。

[7]宛转:形容辗转往来。

[8]无常:佛教称世间所有事物不能久驻,常处于生灭成坏之中,故称无常。此处指死亡。

[9]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0]鬼面:形容长相丑怪。

[11]恁地恁地:如此这般。

[12]不知:不知不觉地。

[13]多少:多么;何等。

[14]叵耐:不可容忍;痛恨。

[15]扶桑:传说中的神木,据说太阳从它的下方升起。

[15]骀(tái):劣马。化龙骀:指良马。

《秦并六国平话》,别题《秦始皇传》,系元代讲史话本,不署作者姓名。书分上、中、下三卷,主要讲述秦始皇兵吞六国,复因荒淫、残暴,不行仁义而被项羽、刘邦消灭的兴亡历程。这段兴亡历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勾勒的历史轮廓大体相合。其所叙大事,也多据《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加以敷演。其开卷诗即说:“世代茫茫几聚尘,闲将《史记》细铺陈。”所以郑振铎曾指出:“这是一部‘人’的书而不是鬼怪的书,只是一部写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却不是写仙与仙之间的玄妙的布阵斗法的。这是一部纯粹的历史小说,不参入一点神怪的分子在内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十八章第四节)

不过,史书记载毕竟粗略,往往“一言而包尽良相之大功,一笔而挥全英雄之伟绩”,这就使历史事件中原有的丰富多彩的场景细节,历史人物的雄姿英风、智略武概等多半湮没难见。因此,讲史者若要将“秦并六国”这段兴废争战的历史画面具体、生动地呈献出来,将历史人物一一呵活眼前,他就不能不根据市井细民的审美接受心理,补之以虚构、想象,沃之以神采、意味,尽量将历史事件戏剧化、传奇化,以取悦于听众。如上选“六国合纵伐强秦”一节,本来据《史记》记载,不过寥寥数句,不足二十字:“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而讲史者则据之洋洋洒洒地演绎了五千余字,可见他作了多少增衍和虚构!

而其增衍和虚构的重心和旨趣,即在于通过对两军阵前交锋厮杀、惊险热闹之斗争场面的着意渲染,来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险曲折,充分戏剧化,从而激起听众的好奇心、求“听”欲。如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所言:“说人头厮挺,令羽士快心;言两阵对圆,使雄夫壮志。”所以,这么一段话文,讲史者居然编排、导演了五场大战和一次刺杀行动。那两军阵前士兵们的摇旗呐喊、摧坚陷阵,将帅们的争雄斗狠、纵横驰突,智谋之士的出奇设伏、比阵斗智,以及刀光火影、血肉横飞的围追堵截等等,无不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这的确够惊心动魄的了。再加上讲史者现场讲说必定绘声绘色,摹拟人喊马嘶又惟妙惟肖,所以这样的争战故事,足以让听众热血沸腾,为之着迷;而两阵对圆、争斗厮杀的将帅,则无疑更让他们惊羡、崇拜。如这段话文的主角王翦,就武略超凡、神猛无敌,令六国人马心惊胆丧。且看他与张晃的交锋:

(王翦)肩担一百二十斤三尖刀,四十八环掉刀,跨一匹赤色马出阵。张晃出阵打话,二骑相交,惹起四野愁云,震起满天杀气;人似南山虎,马若北海龙。王翦战三十合诈败,张晃赶将来,二马相并,王翦举刀斩落,张晃翻身,下脚捎空。王翦回头招起三军喊杀,楚兵大败,东砍西斫,南倾北倒,星罗云散,七断八续。

仅从这个小片断,即可看出王翦是多么出众!他使用的武器竟然那么重,虽然武艺极高,但却不靠蛮勇取胜,而是使诈用巧,以拖刀计斩杀对手,真是智勇非凡!后来,六国名将陈申、冯亭、李牧、龙离足等,也都纷纷败在王翦刀下,他确实是“英雄难敌”!

当然,讲史者这样描绘王翦,是明显带有艺术夸张成分的。试想,六国兵马怎么那么不堪一击?只要王翦大刀一挥,对方就人头落地,或败下阵来,紧接着秦兵就掩杀过去,杀得六国兵马狂逃数里,尸横遍野。好像双方战斗的胜负,仅取决于王翦的一把刀,那么大批人马岂不都成了陪衬?这显然不太可信,因为主将神勇固然可以鼓励士气,增强胜利信心,但不一定就是必胜;主将打败,军心自然动摇,也不一定必然惨败。可讲史者却不顾这个基本的军事常理,只要市井细民听得过瘾、带劲,他就不惜以危辞峻语加以夸张,甚至将英雄的本领神奇化。如王翦见“帐中忽起狂风一阵”,就料定“今夜必有刺客”,这不是太玄乎了吗?好在六国还有一个足智多谋的项梁,他以“假楚王”诱敌深入,总算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仗,为六国挽回了点面子。不过,这个项梁伏兵击秦的故事,却并不见于正史,纯属作者虚构。《史记》中只有《项羽本纪》提到过项梁,说他是项羽叔父,可并未说他在秦始皇六年领兵抗秦。讲史者大概是偏爱项梁吧,所以才提前数十年就让他抗秦建功。这些都是讲史者善于敷演捏合的惯技,图的就是“好听”,似不必以悖史责之。

讲史者除了将历史人物传奇化,戏剧化,竭力夸示英雄人物的智勇武概,以增强平话的“可听性”以外,有时还以几句景物描写对战前的宁静气氛略作点染。如他讲到李牧清晨准备出战王翦,就这样写道:

次日,只见星沉河汉,日出扶桑;疏钟传紫禁之声,辽水泛红霞之影;晓烟迷岸草,寒雾湿庭芜。辰牌时分,李牧布下方字阵,肩担蘸金斧出阵,厉声高叫,索王翦打话。

虽说这里的景物点染似乎与战前的肃杀气氛不那么谐调,但它却为战场着染了一层柔和的色彩,缓解了一味描写厮杀给“听者”造成的紧张情绪,同时也使李牧的形象在晨光晓雾的映染下显得格外壮美动人。

而在具体描写交战场面时,讲史者还常爱穿插一些诗词赞语,或渲染战斗的激烈程度,或哀叹命殒的战将,或为刺客侥幸逃命而惊喜,或摹传败军惊恐的心理。总之,这些诗词与叙述部分相辅相成,既可以营造悲壮激烈的艺术情境,调动“听者”的情绪,使之与所叙历史人事产生精神上的沟通、感应,同时又能调节叙述速度,使情节有张有弛,有效地冲淡连续言战带来的单调、板滞之感。因此,诗词赞语,也可以说是讲史者用以增强平话感染力的必要手段。当然,诗词用多用滥,形成俗套,使情节支离,也易让人生厌;这就如同连篇累牍地描写争斗,势必陈陈相因,不能生色一样。这些正是这篇平话存在的艺术缺陷,读者自能体会,这里就无须赘言了。

(纪德君)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