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赵飞燕别传 秦醇
释义

赵飞燕别传

秦醇

余里有李生,世业儒。一日,家事零替,余往见之,墙角破筐中有古文数册,其间有《赵后别传》,虽编次脱落,尚可观览。余就李生乞其文以归,补正编次,以成传,传诸好事者。

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1]行,若人手持荏枝[2],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在王家时,号为飞燕,入宫复引援其妹,得宠为昭仪[3]。昭仪尤善笑语,肌骨清滑,二人皆称天下第一,色倾后宫。

自昭仪入宫,帝亦稀幸东宫。昭仪居西宫,太后居中宫。后日夜欲求子,为自固久远计,多以小犊车载年少子与通。帝一日惟从三四人往后宫,后方与一人乱,左右急报,后惊遽出迎。帝见后冠发散乱,言语失度,帝亦疑焉。帝坐未久,复闻壁衣中有人嗽声,帝乃去。由是帝有害后意,以昭仪隐忍未发。

一日,帝与昭仪方饮,帝或攘袖瞋目直视昭仪,怒气怫然不可犯。昭仪遽起避席,伏地谢曰:“臣妾族孤寒,下无强近之亲。一旦得备后庭驱使之列,不意独承幸遇,渥被圣私,立于众人之上。恃宠邀爱,众谤来集。加以不识忌讳,冒触威怒,臣妾愿赐速死,以宽圣抱。”因涕泣交下。帝自引昭仪臂曰:“汝复坐,吾语汝。”帝曰:“汝无罪,汝之姊吾欲枭其首,断其手足,置于溷[4]中,乃快吾意。”昭仪曰:“何缘而得罪?”帝言壁衣中事。昭仪曰:“臣妾缘后得填后宫,后死则妾安能独生?况陛下无故而杀一后,天下有以窥陛下也,愿得入身鼎镬,体膏斧钺[5]。”因大恸,以身投地。帝惊,遽起持昭仪曰:“吾以汝之故,固不害后,第言之耳,汝何自恨若是。”久之昭仪方就坐,问壁衣中人。帝阴穷其迹,乃宿卫[6]陈崇子也。帝使人就其家杀之,而废陈崇。

昭仪见后具述帝所言,且曰:“姊曾忆家贫,寒馁无聊赖,使我共邻家女为草履市米。一日得米归,遇风雨,无火可炊,饥寒甚,不能成寐,使我拥姊背同泣,此事姊岂不忆也?今日幸富贵无他人次我,而自毁如此。脱或再有过,帝复怒,事不可救,身首异地,为天下笑。今日,妾能拯救也。存殁无定,或尔妾死,姊尚谁援乎?”乃涕泣不已,后亦泣焉。

自是帝不复往后宫承幸,御昭仪一人而已。昭仪方浴,帝私觇[7],侍者报昭仪。昭仪急趋烛后避,帝瞥见之,心愈眩惑。他日,昭仪浴,帝默赐侍者金钱,特令不言。帝自屏罅[8]觇,兰汤滟滟,昭仪坐其中,若三尺寒泉浸明玉,帝意思飞荡,若无所主。帝常语近侍曰:“自古人主无二后,若有,则吾立昭仪为后矣。”

赵后知之,见昭仪益加宠幸,乃具汤浴请帝,既往后宫入浴,后裸体以水沃[9]帝,愈亲而帝愈不乐,不终浴而去。后泣曰:“爱在一身,无可奈何。”后生日,昭仪为贺,帝亦同往。酒半酣,后欲感动帝意,乃泣数行下。帝曰:“他人对酒而乐,子独悲,岂不足耶?”后曰:“妾昔在后宫时,帝幸其第,妾立在后,帝时视妾不移目甚久,固知帝意,遣妾侍帝,竟承更衣之幸。下体尝污御衣,欲为浣去,帝曰:‘留以为忆。’不数日,备后宫,时帝啮痕犹在妾颈,今日思之,不觉感泣。”帝勃然怀旧,有爱后意,顾视嗟叹。昭仪知帝欲留,先辞去,帝逼暮方离后宫。

后因帝幸,心为奸利,三月后乃诈托有孕,上笺奏云:

臣妾久备掖庭,先承幸御,遣赐大号,积有岁时。近因始生之日[10],优加喜祝之私,特屈乘舆,俯赐东掖,久侍宴私,再承幸御。臣妾数月来,内宫盈实[11],血脉不流,饮食美甘,不异常日。知圣躬之在体,辨六甲[12]之入怀。虹初贯日[13],听是珍祥,龙据妾胸,兹为佳瑞。更期诞育神嗣,抱日趋庭,瞻望圣明,踊跃临贺,谨此以闻。

帝时在西宫,得奏喜动颜色,答云:

因阅来奏,喜气交集。夫妻之私,义均一体,社稷之重,嗣续为先。妊体方初,保绥宜厚。药有性者勿举,食无毒者可亲。有恳来上,无烦笺奏,口授宫使可矣。

两宫候问,宫使交至。

后虑帝幸,见其诈,乃与宫使王盛谋自为之计。盛谓后曰:“莫若辞以有妊者不可近人,近人则有所触,触则孕或败。”后乃遣王盛奏帝,帝不复见后,第遣使问安否。而甫及诞月,帝具浴子之仪。后召王盛及宫中人曰:“汝自黄衣郎出入禁掖,吾引汝父子复富贵。吾欲为自利长久计,托孕乃吾之私言,今已及期,子能为吾谋焉,若事成,子万世有厚利。”盛曰:“臣与后取民间才生子,携入宫为后子,但事密不可泄。”后曰:“可。”盛于都城外有生子者以百金售之,以物囊之,入宫见后。既发器,则子死矣。后惊曰:“子死,安用也?”盛曰:“臣今知矣,载子之器不泄气,子所以死也。臣今再求子,盛之器中,穴其器,使气可出入,则子不死。”盛得子,趋宫门欲入,则子惊啼尤甚,盛不敢入。少选,复携之趋门,子复如是,盛终不敢携入宫。盛来见后,具言子惊啼事。后泣曰:“为之奈何?”时已逾十二月矣。帝颇疑讶。或奏曰:“尧之母十四月而生尧,后所妊当是圣人。”后终无计,乃遣人奏帝云:“臣妾昨梦龙卧,不幸圣嗣不育。”帝但叹惋而已。昭仪知其诈,乃遣人谢后曰:“圣嗣不育,岂日月未满也?三尺童子尚不可欺,况人主乎?一日手足俱见,妾不知姊之死所也。”

时后宫掌茶宫女朱氏生子,宦者李守光奏帝,帝方与昭仪共食,昭仪怒言于帝曰:“前者帝言自中宫来,今朱氏生子,从何而得也?”乃以身投地,大恸。帝自持昭仪起坐。昭仪呼宫吏祭规曰:“急为吾取此子来。”规取子上,昭仪谓规曰:“为吾杀之。”规疑虑,昭仪怒骂曰:“吾重禄养汝,将安用也?不然并戮汝。”规以子击殿础[14]死,投之后宫。后宫人凡孕子者,皆杀之。

后帝行步迟涩,气颇惫,不能幸。有方士献大丹,养于火百日乃成。先以瓮贮水,满,即置丹于水中,即沸,又易去,复以新水。如是十日,不沸方可服。帝日服一粒,颇能幸昭仪。帝一夕在太庆殿,昭仪醉进十粒。初夜绛帐中拥昭仪,帝笑声吃吃不止。及中夜,帝昏昏,知不可起,或仆或卧。昭仪急起秉烛,视帝精出如涌泉,有顷帝崩。太后遣人理昭仪,且急穷帝得疾之端,昭仪乃自缢。

后居东宫,久失御。一夕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吾意既不足,吾又问帝:‘昭仪安在?’帝曰:‘以数杀吾子,今罚为巨鼋,居北海之阴水穴间,受千岁水寒之苦。’故尔大恸。”

后北鄙大月氏[15]王猎于海上,见巨鼋出于穴上,首犹贯玉钗,望波上眷眷有恋人意。大月氏王遣使问梁武帝,武帝以昭仪事答之。

〔注〕

[1]踽(jǔ)步:慢步貌。

[2]荏(rén)枝:柔弱的枝条。

[3]昭仪:汉代女官名。位在王后夫人之下,与丞相等。爵与诸侯王同。汉以后地位有所不降。

[4]溷(hùn):猪圈。

[5]“愿得”二句:这是昭仪表示愿意自己受刑。入身鼎镬(huò):将身体放在锅里煮,即烹刑。体膏斧钺(yuè):用自己的血肉涂兵器。即杀头。

[6]宿卫:宫中值夜的卫兵。

[7]觇(chān):窥看。

[8]屏罅(xià):屏风的空隙。

[9]沃:浇。

[10]始生之日:即生日。这里指前不久与成帝、昭仪一起祝贺的那一次。

[11]内宫盈实:即怀孕。内宫,这里指子宫。

[12]六甲:古人称怀孕为身怀六甲。

[13]虹初贯日:古人将后妃怀孕附会为白虹贯日。

[14]殿础:宫殿的柱石。

[15]大月氏(ròu

zhī):古西域城国名。初名月氏(亦作月支),在甘肃西部。汉时被匈奴进攻驱赶,一部分进入新疆,称大月氏;一部分至南山与羌族混居,称小月氏。

本篇原载《青琐高议》,作者秦醇。

赵飞燕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性。她色艺双全,不仅容貌美丽、身材窈窕,而且才艺超绝、身怀绝技——能作掌上舞。这些已极为难得,她又成为天下最幸运的女人——皇后。封建社会怎么能容忍这样好运的女人生存?于是她的性格被扭曲了。她品性不端是必然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太满是不好的,“月满则亏”,的确合乎辩证法。生活中真正美丽绝伦的女人并不多,而美丽的女人又受到良好的才艺培养的更少之又少。多才多艺的女子,多半身在下层。或在歌楼舞场献艺糊口,或进入贵族家庭,当姬妾家伎,在红氍毹上展现她们的才艺。历史上以此出名的莫过金谷园里石崇的歌妓绿珠,她后来自杀了。进入皇宫特别是作为皇帝配偶的,要“母仪天下”,德行是最重要的标准,美貌且在其次,更不要求“德艺双馨”,因为在那时,“无才便是德”嘛!赵飞燕这个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好像为这种伦理及其理论作了注脚。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是说的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现象,它不过是一般性的传播,范围有限;而皇后的坏事,却是要进入史册,遗臭万年的。赵飞燕才貌名气虽然也很大,但顶多也就是风流文人用来比喻下层女子,贵族少女是不屑与她相提并论的。好事者把她写在野史或者传奇故事里,也多半是写她的恶德。这篇《别传》同样如此。不是说这方面不可以写,也不是说她们的卑劣品行不应该批判,问题在于怎么理解它,认识它。

这篇传奇据秦醇说是从朋友李生家里得到的,似乎是来源很古。明朝人根据其中有“兰汤滟滟,昭仪坐其中,若三尺寒泉浸明玉”等句,推测其真的是汉朝人写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无论是谁写的,它都代表了对赵飞燕的一种态度——在批评之中流露同情。它在艺术处理上自有其特点。

首先,它虽名为赵飞燕的传记,实际上是她们姐妹即飞燕与昭仪赵合德的合传,甚至更加突出赵合德。小说中的这位昭仪是一个写得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从小说前半看,她称得上是一个讲人情、懂大义、识大体的女性。成帝宠爱她,她却并不恃宠倚骄。她对成帝既忠实又谦卑,从未忘乎所以。照说,她现在这样得宠,地位却不如姐姐。姐姐失宠了,她把姐姐排挤下去,自己当皇后,可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她没有对姐姐落井下石,反而在皇帝面前为犯重大错误的姐姐说情,当姐姐的面又义正辞严相规劝。飞燕引少年入宫的事败露以后,她对姐姐所说的一番话是多么入情入理!她用过去的苦难情景来唤醒姐姐的良知,警告姐姐要清醒地面对现在的处境,流露出的是真诚的骨肉姊妹之情。

但到后来,赵合德的另外一面——残忍——暴露出来了,她竟然将所有宫人生的孩子全部害死,甚至是命人当着成帝的面将孩子摔死,人性泯灭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她为了自己得幸——目的和赵飞燕一样,也是为了得子,不惜摧残成帝的健康,毁灭他的生命。当然她也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对这个人物,作者的谴责显然超过了赵飞燕,最后编造了她变成大鼋的神话。

作品中的赵飞燕当然也是不可爱的,她的所有行为只是一个目的:夺回成帝的爱。为此,她用自己的温柔体贴,委曲求全,甚至不惜摹仿自己受宠的妹妹来献媚。这一切都不能奏效。无论她怎样做,成帝就是不喜欢她。最后她用回忆旧情和哀求唤起了成帝的一点怜悯,她知道这是极有限的。这时她想到只有生孩子,一个女人有了孩子就有了仗恃,这是一个民间妇人都懂的。何况对于皇帝,儿子就是宗庙和江山。她想,有了孩子,她就能唤回皇帝的心。但是她没有怀上孩子。没有就欺骗,先是和人私通,后来就假装怀孕,偷偷从宫外找孩子来冒充……这一切一切的行为当然显得卑劣,但确实是出于无奈,被逼的,所以有值得怜悯的一面。其后面隐藏着封建社会里所有女人都会有的不得不依附男人的苦衷。在那样的社会里,女人何所恃?才、貌、情都靠不住,男人的心是把握不住的,尤其男人是皇帝。她贵为皇后又能怎样?正如合德所说:“帝复怒,事不可救,身首异地,为天下笑。”汉武帝刘彻曾经表示过要“金屋藏娇”的陈皇后,最后不也被软禁,要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吗?

对于皇帝的配偶,事情并不仅仅关乎爱情,而是关乎地位、前途甚至性命。得不到宠爱,前途渺茫而可畏。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据史料记载,汉成帝的宫中还有另外两个女人——为了不另生枝节,小说里没有提到她们,一个是许皇后,一个也是一位才女叫班婕妤。因为有了赵飞燕,成帝把许皇后说废就废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飞燕这才当上了皇后。班婕妤是个“女圣人”,修养好,虽然有才,但决不逞才。成帝也喜欢过她,但她是个理智而冷静的人,早看透了宫廷处境的险恶,写了一首诗,以“秋扇见捐”来哀叹妇女的命运。她遇事谦退,绝没有野心。等许皇后一废,她就请求去当了一名陵园妾,过起了相对平安的生活,但终生孤独寂寞,幸福是谈不到了。虽然本篇小说里没有提起这两个人,但是这种对比对我们理解赵飞燕是有帮助的。赵飞燕是个艺术家,才艺超群,受到的赞扬必然多,进宫初期又受到宠爱,所以个性张扬甚至张狂,自我意识很强,是轻易不会甘于失败,作自我收敛的。在那样的社会里,哪里有这样的女人生存的土壤?她的性格不能正常形成和发展而变得畸形,由可爱变得很不可爱,她的命运必然是悲剧性的。生活中的她是自杀的,作品中没有写到,大约是作者对她怀有一份同情和谅解,不忍让她和狠毒的昭仪有同样的结局吧。

就是赵合德,也不是天生的没有人性,她的人生也是从一个弱者的自我保护开始的,她在成帝的天威面前的谦卑正是为了自我保护。她从姐姐的遭遇看到皇帝的权力是何等可怕。听到成帝说“汝之姊吾欲枭其首,断其手足,置于溷中,乃快吾意”,能不颤栗吗?她能不想到如何自固吗?如果她不生儿子,如果别的宫人生育,姐姐就是她的前车之鉴。她的精明逐渐演变成狠毒,便一步步走向损人利己、害人害己。她的结局同样是悲剧性的。作者尽管对她有批判,但对皇帝既好声色,又凶狠残暴也是有揭露的。如果我们读了这样的小说,也只停留在对两个女性的道德批判上,而不想到宫廷制度,想到封建社会女人的整体命运,那就连千年以前的秦醇也不如了。

(姚品文)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 8: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