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庐江冯媪传 李公佐
释义

庐江冯媪传

李公佐

冯媪者,庐江里中啬夫[1]之妇,穷寡无子,为乡民贱弃。元和四年[2],淮楚大歉[3]。媪逐食于舒[4],途经牧犊墅。暝值风雨,止于桑下。

忽见路隅一室,灯烛荧荧。媪因诣求宿。见一女子,年二十余,容服美丽,携三岁儿,倚门悲泣。前又见老叟与媪,据床而坐。神气惨戚,言语呫嗫,有若征索财物,追逐之状。见冯媪至,叟媪默然舍去。女久乃止泣,入户备饩食,理床榻,邀媪食息焉。媪问其故,女复泣曰:“此儿父,我之夫也。明日别娶。”媪曰:“向者二老人,何人也?于汝何求而发怒?”女曰:“我舅姑[5]也。今嗣子别娶,征我筐筥刀尺祭祀旧物,以授新人。我不忍与,是有斯责。”媪曰:“汝前夫何在?”女曰:“我淮阴令梁倩女,适董氏七年,有二男一女。男皆随父,女即此也。今前邑中董江,即其人也。江官为酂丞,家累巨产。”发言不胜呜咽。媪不之异,又久困寒饿,得美食甘寝,不复言。女泣至晓。

媪辞去,行二十里,至桐城县。县东有甲第,张帘帷,具羔雁[6],人物纷然,云今夕有官家礼事。媪问其郎,即董江也。媪曰:“董有妻,何更娶焉?”邑人曰:“董妻及女亡矣。”媪曰:“昨宵我遇雨,寄宿董妻梁氏舍,何得言亡?”邑人询其处,即董妻墓也。询其二老容貌,即董江之先父母也。董江本舒州人,里中之人皆得详之。有告董江者,董以妖妄罪之,令部者迫逐媪去。媪言于邑人,邑人皆为感叹。是夕,董竟就婚焉。

元和六年夏五月,江淮从事李公佐使至京,回次汉南,与渤海高钺、天水赵、河南宇文鼎会于传舍[7]。宵话征异,各尽见闻。钺具道其事,公佐因为之传。

〔注〕

[1]庐江:即今安徽庐江。媪(ǎo):老年妇女。啬夫:田夫。

[2]元和四年:元和为唐宪宗年号,元和四年是公元809年。

[3]歉:歉收,饥荒。

[4]舒:舒州,治今安徽潜山。

[5]舅姑:公婆。

[6]羔雁:小羊及雁,是古代卿大夫相见时所执的礼品。这里泛指征聘的礼物。

[7]传舍:旅店。

本篇出自《异闻集》。

描写弃妇之怨的文学作品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推至《诗经·卫风》中的《氓》。诗中那个被“氓”百计追求而又横遭遗弃的妇女,在痛定思痛中唱出哀婉的悲歌,令人心酸欲涕。唐传奇中的类似题材也有不少,如《霍小玉传》《莺莺传》等。只是这些作品所展示的,多是发生在人世间的感情纠葛;这篇《庐江冯媪传》却叙说了一个发生在阴间的弃妇故事,因而格外显得凄怆悲凉。

穷寡无子、迹近乞婆的农妇冯媪,其实只是这个凄婉故事的见证人。她在逃荒路上偶宿少妇之室,目睹了公婆向被丈夫遗弃的少妇追索“筐筥刀尺祭祀旧物”的一幕。然而冯媪对此却熟视无睹,因为在封建宗法社会,妇女遭遗弃、受虐待,是司空见惯的常事。直到冯媪得知自己所遇是鬼,故事才显露出怪诞的意味。

从礼法角度来看,鬼妇的丈夫董江丧妻再娶,本来无足非议。然而小说却以灵魂有知为前提,从已故少妇的一面,着力刻画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她希望丈夫在她死后依然保持着爱的专一;当得知丈夫移情别向、另娶新人时,她的内心悲哀是可以想象的。更为可悯的是,女子一旦嫁作人妇,死后犹不能摆脱公婆的压迫纠缠。死鬼二老向她逼索“筐筥刀尺祭祀旧物”,意味着最终剥夺了她的主妇权力;“人死情绝”的炎凉世态,竟延伸到了阴冷的幽冥世界,真令人不寒而栗。也许小说作者如此构筑情节,只是别无深意的搜奇猎异。然而作品实质上代表饱受男性社会轻贱的广大妇女,提出维护感情尊严和人生权力的强烈要求。——如果连阴间女鬼都不能容忍丈夫感情上的背叛,那么对于生活在人世间的妇女,她们的尊严、权利不是应当得到更多的呵护和尊重吗?

小说特别善于渲染情感氛围、刻画人物形象。少妇面对丈夫的背叛、公婆的威逼,“倚门悲泣”“不胜呜咽”,乃至彻夜悲啼。其孤苦无助之态,格外令人同情。然而她又决非任人宰割的孱弱之辈:身处幽冥逆境,她修饰得“容服”美丽,表现着自尊自爱的本性;身遭不幸仍能照顾过路贫媪,又表现出天性中的善良;面对公婆的逼迫,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又体现了她的执著与顽强。她在赢得同情之时,也赢得了读者的尊敬。此外,小说前半幅的悲凄气氛,与后面董江别娶时“张帘帷,具羔雁,人物纷然”的热闹场面相映照,又使人在阴阳、冷热、悲喜的比照中明判是非,锁定了爱憎。至于董江,作者虽然没有直书其恶,但文中写他心中有鬼、迫逐冯媪,又描画其父母在阴间对儿媳的恶声丑态,则是以诛心之笔,侧面点明男权社会豪门势家的心地卑劣,仗势欺人。——说到底,小说写冥妇之悲,还是要把人们憎恶的目光引向人世间的罪恶与不平!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 13: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