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磨刀劝妇 何薳
释义

磨刀劝妇

何薳

裴亚卿言,为童稚时,侍其祖母文安君。闻语居宣城之日,邻有俗子,忘其姓名,娶妇甚都而悍于事姑[1]。每夫外归,必泣诉其凌虐之苦,夫常默然。一夕于灯下出利刃,示其妇,妇曰:“将安用此。”夫好谓之曰:“我每见汝,诉我以汝姑之不容,我与汝持此去之如何?”妇曰:“心所愿也。”夫曰:“今则未也。汝且更与我谨事之一月,令汝之勤至,而俾姑之虐暴,四邻皆知其曲,然后我与汝可密行其事,人各快其死,亦不深穷暴死之由也。”妇如其言,于是怡颜柔语,晨夕供侍,及市珍鲜以进饮馔。姑不知其然,即前抚接,顿加和悦,几月矣。复乘酒取刃玩于灯下,其气愤愤,呼其妇语之曰:“汝姑日来于汝若何?”曰:“日来视我非前日比也。”又一月,复扣刃问之,妇即欢然曰:“姑今于我,情好倍加,前日之事,慎不可作也。”再三言之。夫徐握刃怒视之曰:“汝见世间有夫杀妇者乎?”曰:“有之。”“复见有子杀母者乎?”曰:“未闻也。”夫曰:“人之生也,以孝养为先,父母之恩,杀身莫报。及长而娶妇,正为承奉舅姑,以长子息耳。汝归我家,我每察汝恃少容色,不能承顺我母,乃反令我为此大逆,天地神明其容之乎。我造此刃,实要断汝之首,以快我母之心。姑贷汝两月,使汝改过怡颜,尽为妇之道,于我母待汝之心,知曲不在母,而安受我刃也。”其妇战惧,泪如倾雨,拜于床下曰:“幸恕我此死,我当毕此生前承顺汝母,常如今日,不敢更有少懈也。”久之乃许。其后妇姑交睦,播于亲党,有密知此事者,因窃语之。闻者皆谓此虽俗子而善于调御,转恶为良,虽士君子有不能处者矣。

〔注〕

[1]都:优美、漂亮。悍:凶狠。姑:这里指丈夫的母亲。后文“承奉舅姑”句中“舅姑”,即指丈夫的父母。

本篇取自《春渚纪闻》。

从古至今,婆媳关系都是一个家庭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最头疼的是做丈夫的,因为常常会受“夹板气”,两头不讨好。这篇《磨刀劝妇》的短文中却有一个凡夫俗子巧妙地解决了他们家的婆媳问题。

媳妇刚嫁过来时常向丈夫诉说受婆婆虐待的苦楚,“俗子”听到后并没有急于采取行动,而是投其所好,和颜悦色地对媳妇说可以替她杀死自己母亲,先以此赢得了媳妇的信任。之后“俗子”要求媳妇先勤谨侍奉母亲,然后等待时机再杀母亲,其实他是为了从中了解真相,媳妇也就欣然从命了。将近一个月后,媳妇和母亲的关系得到缓和,“俗子”只是愤愤地问一问,没有立刻有所表示。直到又过了一个月,媳妇很高兴地说,自己与婆婆的关系很好,并主动要求不要再杀婆婆了。“俗子”见时机成熟,这才说破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媳妇此刻也已幡然悔悟。此后,一家人就过上了和睦、幸福的生活。

“俗子”处理事情的方法虽然奇特,但每一处转折,无不体现着人之常情。媳妇听从“俗子”的话侍奉婆婆,婆婆将心比心,报之以和颜悦色。反过来,媳妇的态度也随之转变,并且日子一长,与婆婆的感情加深,自然也就没有了怨言,更不希望杀人了。“俗子”后来教训媳妇的一段话更是说得入情入理:人生在世,孝顺父母是头等重要的,娶妻也是为了更好地侍奉父母,所以世间只见杀妻之人,从无杀母之人。虽然,这段话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贬低了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但这是整个时代的局限。就事论事,“俗子”在说这番话时已经了解到,事情的起因是媳妇依仗自己的美貌虐待母亲,离间母子感情,过错不在母亲身上,所以这番话说出口才能对自己的媳妇产生威慑力,同时很容易引起明白事理的人们的共鸣,使天下那些不孝顺公婆的媳妇听到,也能引以为戒。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故事中的“俗子”面对家务事却表现不俗,能深明大义,处理得冷静又果断。特别是他几次把玩利刃的紧张气氛和每一次的表情变化,使生活琐事的叙述蒙上了传奇的色彩。第一次“于灯下出利刃,示其妇”,第二次“乘酒取刃玩于灯下,其气愤愤”,第三次“扣刃问之(媳妇)”,后“徐握刃怒视之(媳妇)”,在这个过程中婆媳关系已经渐趋和睦,而“俗子”因为不断地了解到真相,内心却是波澜渐生,而推波助澜的也恰恰是人世间的亲情常理。所以整个故事从小处说是劝善惩恶,从大处说是为我们印证了人生和艺术中奇与常的辩证法。

(宁俊红)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