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杂诗三首(其三)
释义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诗,但诗里面有金戈铁马的壮丽之声。

黄龙戍在今辽宁开原西北,唐时为东北边防的要塞。首联借少妇之口,写出战事发生之地,而战事发生之地也就是这位独自伤神的少妇的丈夫所戍守的地方。“频年不解兵”,一个“频”字强调了频率之繁,间接表现了这位少妇的厌兵之感。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唐人多以汉代唐,为唐诗习语,而这位少妇与她的丈夫夫妻分离,唯一能将他们联系起来的就是天上的这轮明月。照在少妇梳妆楼的明月,与挂在丈夫驻守的军营上空的月亮,岂不都是同一个月亮?此句写少妇的相思之深,时时刻刻对自己的丈夫魂牵梦萦。此句托明月以寄相思,语极凄婉。清人黄生评价说:“三、四即景见情,最是唐人神境。”(《唐诗摘钞》卷一)

颈联中,少妇与丈夫达到了心灵的契合。少妇在这个春天的思念之情,也就是丈夫在军营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啊! 尾联中突然有了新的希冀:有谁能带领大军,一举攻下敌人的城池呢?这样的话,丈夫不就可以回家与自己团聚了吗?

盛唐边塞诗,往往注重奇壮高逸的意趣,里面的情绪是昂扬的、不可阻挡的。而在沈佺期的初唐风格的诗中,却把克敌制胜作为夫妻团圆的手段而加以追求,可见初唐、盛唐的情调是不大一样的。但我们并不能说沈诗中的思想感情就不正确,事实上,普通百姓对于战争的观念,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已经很高了,因私情以见公义,我们怎能苛责?屈复《唐诗成法》云:“‘长在’又止用‘情’、‘意’二字收住,并不是说怨恨,而怨恨已极,方逼出七、八不可必之想法,细极。”可谓是善窥诗意者。

作者:黄鸣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1-32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16 21: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