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征人怨
释义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鉴赏】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提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微,边患日益严重,被征调的士兵长年戍守边境不能归乡与家人团聚,必然产生怨愤之情。这首诗便是以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身份,写出了这份怨情。

唐诗中写征怨的诗作不少,这首诗避开征人回首、佳人断肠的通用题材。以就时记事开篇,首句写戍守边关时间之长、扎营地点不断转换: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第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说明转戍频繁。“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互文见义,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岁岁”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将此种情绪充分表达。

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无处不有。第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示生还无望(归青冢)。“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之处。传说塞外草白,唯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荒凉至此,怎不令人悲凄? 继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末句从空间放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不仅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而且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对称,字句间渗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

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怨”字,但字字流露幽怨之意,处处弥漫幽怨之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现身说法,从而获得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作者:易文翔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28-329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6 8: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