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题情尽桥
释义 题情尽桥      

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鉴赏】关于雍陶这首诗的来历,历史上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据说,雍陶在担任简州刺史时,有一天送客人到情尽桥,本来说好就此分手,但由于两个人离情未已,揖让许久后仍不忍分别。雍陶正打算再往前送一段路,客人却说:“此桥呼为‘情尽桥’,向来送迎,至此礼毕。”雍陶听了以后觉得非常不合情理,于是命人拿来纸笔,将“情尽桥”改名为“折柳桥”,并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

此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吟咏,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然是一个原因,但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深刻地揭示出了人们离别之时的难舍难分的普遍心理。古往今来,无论何种性质的离别场面,有哪一个不是举手引望、依依不舍的?从卫公送别女弟(妹妹)远嫁时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到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到岑参送别武判官时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场景数不胜数。正因为如此,所以此诗一开篇就用极为肯定的口吻告诉大家:“从来只有情难尽。”这不是诗人妄下判断,而是他从千百个真实的离别场景中概括出来的亘古不变的规律。如此立论以后,诗人紧接着提出“情尽桥”的质疑,就显得有理有据了。

既然“情尽桥”之名名不副实,那么,什么才最能代表离别呢?诗人立马就想到了折柳赠别。在他看来,以“折柳”为该桥命名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柳”不但与“留”谐音,有留恋不舍之意,而且可作为双方感情的象征,寄托美好的祝愿,所以折柳赠别在唐代一直很流行。诗人王之涣就曾描述过这种现象:“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此桥既更名为“折柳桥”,则每次分别都好比攀折一条柳枝,所以诗人说“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原本无形,经过有形的柳条作比,就显得真实可感,故此句向来为人称道。

全诗以议论起,抒情结。虽然语言通俗浅近、直白如话,但由于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读起来仍令人觉得韵味无穷,可称得上是一篇佳作。

作者:余春丽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535-536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4:06:12